今天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在意外中展开,却收获了难得的真实。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本来不打算上新课。我有一节课的时间,本来打算就是收集作业,发表扬信,说说这学期的奖励制度,训练以下上课的纪律就结束了。谁知道还剩下十几分钟,于是我就提出了选举数学班长之事。
【教学记录】
1.基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的自荐情况,我选了4个人作为正班长的后备人选:贺静姝、张屹峰、陈芷晞、熊绍钦。
“选谁作为正班长呢?”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很多学生喊了起来,有些举起手来。
2. 用“投票”的方法解决问题。
(1)提出“投票”。
“大家意见不同,到底听谁的?”人群之中出现了“投票”的声音。
我赶紧抓住契机说,“投票是个好办法,怎样操作?”
(2)明确记录方法。
依照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了四个人的姓氏。
“接着怎么操作?”有的学生说举手投票。
“举手投票可以吗?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举手投票可能带来重复投票的问题,难以保证一个人只投一票,进而提出一个个同学分别说名字的方法。
“你们说名字的时候,老师应该怎样记录?”
部分学生经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正”字记录法,我连忙追问“为什么要用“正”字记录法?”部分学生说出“因为“正”字是五画,容易计数。”
(3)全班投票。
接着全班进行投票,学生说名字,教师记录。
结果出来了,我请学生数一数各人的票数,学生根据一个“正”字是五笔,很快算说出了四人的票数分别是9、38、2、1。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正”字记录法计数的便利。
(4 ) 根据数据,解决问题。
选举结果已经出来了,“张屹峰”当正班长。
3. 回顾反思,领悟统计数据意义。
(1)明确票数与投票人数的关系。
“一定是张屹峰吗?这些投票会不会有错误?怎么才能知道刚才记录的过程是否有遗漏?”
学生能够答出:“把4个人的票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55。”带着这个疑问,全部一起口算,教师写出算式:9+38+2+1=50(人)。
“少了5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开动脑筋,很快就想到了。“因为这4位后备人选没有参与投票,赵倩扬也没有投票,这里刚好是5人”。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明白了人数和票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人一票,所以票数就等于投票人数。总数不是55,而是50,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严密仔细的思考,防止思维固化。
(2)感知个别数据对数据整体的影响。
“赵倩扬同学没有选,如果她有选的话,班长的人选会不会改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个别特殊数据的变化与数据整体的关系。
“其实这次投票统计到一半时,我就知道肯定是张屹峰当选了。你知道吗?你认为统计到哪里时就可以确定了?”
(3)感知部分数据与数据整体 的关系。
有些学生说当张屹峰的票数到20的时候,有的说到30的时候。结合统计图和数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票数到20的时候还不能完全确定,到30的时候就可以确定了。准确地说,票数到26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因为50可以分成26和24,也就是说票数过半就可以确定了。
4. 小结升华。
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确定班长的事情?(投票)在投票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记录数据的?(正字记录法)用这样的方式选的班长,你们是不是更喜欢?(是)那你们就要好好配合新班长的工作,服从他的管理啦!没有当选的副班长要听出正班长的安排,学习班级管理的方法,希望下学期或者高年级可以有机会当正班长。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由于问题的现实价值,学生学得非常投入,自发地进行思考。学生至少讨论了几个有思考含量的问题“选谁作班长?你有什么好办法?”;“为什么用“正”字来记录?”;“刚才的统计过程会不会有遗漏?怎样检查?”;“如果赵倩扬有选,会影响当班长的人选吗?”“统计到哪里就已经知道结果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学生的见识和思维不可低估。这些问题他们都能说出答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多提出这样的值得思考的好问题,让数学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据收集与整理”这节课还有一些内容没有讲。①收集完数据后应该把数据整理成统计表,这节课没有学习“统计表”的知识。②“正”字记录法作为中国人习惯用的统计方法,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学生对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如果电脑来记录票数,电脑喜欢用什么方法?”其实画符号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符号表示法有点像象形统计图,排得越长表示数量越多。应允许记录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