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教育者不是救世主。尽管我们常常出于对孩子成长问题的关切,努力地去做各种尝试,同时满怀期待事情有所改变。当一切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的时候,教师常常会感到心痛,产生无力感。
豆豆说,这是每一位“心灵工作者”都要面对的功课。
如果我们试图把一切问题都背负在自己身上,我们注定无法前行;孩子也许能感受到温暖和善意,却很难突破个体成长过程中铸就的硬壳(有时候硬壳是需要撞击的),真正走上独立的自我探寻之路。更何况,当我们的命运不再相连时,这一点温暖和善意也会变得绵软无力。
于是Anna老师说:“爱不止于情感,更在于意志。”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理解这句话,花了更长时间,和我深爱的孩子们“划清界限”。真爱行为不是停留在情感上的怜悯、见不得对方受苦或是索性代劳,而是关乎意志(will)、尊重和信任。
----------------
记得两年多以前,我带着当时四年级的孩子们去关沟游学,在沟底遇到了一只小狗,它有些残疾,看着特别可怜,孩子们抱了抱它,它就跟了我们一路,当时班上有24个孩子,孩子们就戏称这是我们班的“25号”。
一直走到居庸关边上的G6辅路上,我们排队沿着马路牙子在走,“25号”小狗则在队伍前后欢快地蹿来蹿去,边上不时有大车飞驰下坡,看得我心惊胆战,生怕小狗遭遇不测,又不敢直接把它抱起来。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羸弱。
终于平安回到住处,孩子们特别舍不得25号小狗,抱进了屋里一起过夜,还游说我说:“你不是马上要教人与动物板块吗?带回去养在班里吧。”我说:“不能随便抱动物啊,抱了它,就是一份承诺,它会一直跟着你,可能就忘记自己回家的路了。”当时我心里已经动摇了,要不要带回去,给它搭个棚养着?
我们终于没能把“25号”带回家,可是它一直盘踞在我心底,沉甸甸的。
------------------------
多年前,我曾经为了深度报道医学问题,跟访来北京治疗先心病的孩子家庭。在她们来来北京的日子里,我努力去照顾她们,提供一些食物和物质上的资助。纠结的是,一次次冗繁的检查和指标监测,并不能带给她们治愈的希望。在她们回去之后,头几年我们还通过电话拜拜年、互致问候,渐渐断了联系。我不敢问,是怕听到坏消息?还是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也许当时当下我们做不到,但我愿意通过不断去做,让自己变得更坚韧,更有力量,才能义无反顾,承担起心灵的责任。
-----------------------
另外,爱也意味着尊重和信任。不要试图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足够的包容和智慧。
问渠班的小男孩上上,特别有热情和冲劲,什么事都想冲在前头,进去了就轻易拔不出来。我们周五去爬山的时候,孩子们心心念念想要去水晶矿区寻宝。尤其是小山在山脚下就捡到了一块特别棒的石头,里面露出几块水晶的大模样。于是上上一心也要从石头里敲出水晶来,他沿途捡到大石头就使劲往地上砸。我提醒他,碎石崩裂很危险,也可能会不小心砸到旁边的孩子。
提醒之后,他会小心一点,挪到边上没人的地方砸。可我看着还是担惊受怕,几次叫停他也停不下来。尽管我知道他是完全被想要找到水晶的念头给吸引住了,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砸。这是一个意志坚定、行动力强的孩子。我却为自己无法控制他的行为而感到生气:明知道危险,还偏要去做,老师的权威和爱也无法让他停下来。难道我只能拿出威权,把他那不受控的能量禁锢起来吗?
这是一场爱与意志的较量。这个孩子的力量需要引导,但我不能以爱为名,去主宰他的意志。顷刻间,我脑子里转过了许多念头。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显然在这个当下都不太奏效),我还可以怎么做呢?
我首先想到的法宝是“正向好奇”。如果我无法把孩子从自己的世界里拽出来,那我就要试图自己走进去。比如,和他一起端详一下大石头,看看水晶矿石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小矮人们是怎样从矿石中取出水晶的,往地上砸恐怕不是个好办法呢。想象和图景,是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彩虹桥——那里存在着能够改变世界的魔法。
当我试图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不再有控制与反抗。我作为老师,更能够理解他砸石头的行为,但并不代表着他马上就会配合地停下来。
我想到的下一个法宝是“积极转移”。不少家长在遇到小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都试过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在我看来,消极的转移是“顾左右而言其他”,假装看不到孩子当下的情绪或是关注点,直接把他的注意力拽到别的事情上去。积极的转移则是从孩子当下的行为和情感出发,对他真正的感兴趣,并把他执着锚定的兴趣点,引导到更大的世界里。
比如:“小矮人到高高的山顶上采集宝石,要怎么运下去呀?”
喜欢车的男孩子通常会念叨各种各样的车,甚至提到跑不同的路面的限速问题。
于是转眼前,几个男孩变身小汽车,开足马力往山下冲。我假装惊恐地说:“哎呀,坡太陡,刹车失灵了!”紧接着,我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嗯,谁要是刹不住车,我来安个手刹。”一边说,我一边拉住一个正往下冲的孩子。
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要求我来试验“刹车”功能,他们往下跑的同时,我一喊“刹车”,他们就立马停住。
《礼记·学记》里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