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也辙也

                名二子说

                        --苏洵

(车轮)(辐条)(车顶盖)(车底横木),皆有职(专用)乎车,而轼(车前之横木)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即使这样),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担心)汝之不外饰(掩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车迹);而言车之功,辙不与(参与)焉。虽然,车仆(倒下)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古人命名时非常重视其含义。苏洵这篇《名二子说》写于他三十九岁时。这时他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这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文章对二子名字的含义加以解说,并用比喻象征手法,针对二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二子进行告诫、勉励,表达了父母爱护关心子女的一片深情。

文章先从轮、辐、盖、轸说起,说这些是车子的主要构成部件,其作用十分明显。而车轼似乎不起什么作用。虽然如此,但去掉车轼就不成其为“完车”,可见车轼还是有作用的。然后针对苏轼的性格特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个性刚直不阿,才气过人,锋芒毕露,所以苏洵告诫他要注意“外饰”,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自己,否则,是会带来祸害的。

接着讲辙,天下所有车辆,都必须循辙而行,但是论车之功时,车辙是排不上的。而“车仆马毙”的灾祸的产生之时,祸患却是不能殃及到车辙。所以苏洵认为车辙是“善处乎祸福之间”的。这也是针对苏辙性格特点所讲的话。苏辙温良敦厚,谨慎持重。所以苏洵十分有信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将来是能免除祸患的。”

全文仅八十余字,以车设喻,贴切又形象。言词恳切,意蕴深长,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以苏轼、苏辙二人后来遭遇以考之,苏洵则有先见之明,真乃知子莫若父也!

自古以降,说名解字文章甚多,有谁盖乎老泉此文乎?料二子之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其子矣!近来,文言圈亦盛行作字序之文,吾观之,仅及乎字而不及乎人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