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讨论35岁中年危机的话题特别火,网上这类文章也特别多。比如,《快到35岁中年危机了,你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危险》、《不读书的年轻人,你将“死”于35岁》、《听说,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等等,搞得我都有点焦虑了,感觉自己40多岁的人老得不行,只能混吃等死了。可再想想,不对!柳传志39岁创立联想,姜子牙72岁拜相,屠呦呦85岁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人生才刚过35岁就一切已成定局了,这未免也太滑稽了吧?
没错,超过35岁,上有老下有小,牵绊一堆;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体力都不如20多岁时旺盛;想转行跳个槽,应聘的岗位要求35周岁以下;如果年纪再大点,还没个正当的职业,都可能被划归“40、50”被救助的社会群体范围了。在这个以快捷、高效著称的时代,连生长周期都提前了,想不抓紧都不行。
可是,我想说,真的不用那么着急,慢慢来,走得快,走得稳,且走得远。你想不想学习、做不做事,能不能学好、做成,真的不取决于年龄。可能年轻时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更容易成功,但这并不代表35岁往后你只能一层不变、抱残守缺了,当然除非你想这么做。否则,一样可以成功,至少不会过的比现在还差。
001
刚看了吉吉撰写的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女主人公叫简尼尔森,教育心理学的博士,7个孩子的妈妈、22个孩子的祖母,同时还是正面管教的创始人,全球众多妈妈的偶像。
简尼尔森离过两次婚,开始第三段婚姻时已经33岁了,还带着5个孩子。可是她从未放弃过学习,她从不认为年龄、孩子是放弃学习的理由。因为早婚生孩子,简尼尔森从没上过大学。为了求学,她甚至怀着九个月的身孕还要到学校上课。因为害怕突然临盆,来不急去医院,就在车上准备了一个紧急生产的设备。她去上课,老公就在旁边教室等她。孩子出生后,每当上学时,就把孩子带出来,让老公在隔壁看护,课间休息时她出来给孩子喂奶,喂完继续上课。就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她花了十多年时间,她攻读了本科、硕士、博士。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她生下了她的第六个、第七个孩子,而那时她早已过了35岁了。
因为不会管教孩子。她与大儿子的关系一度很紧张,这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萌生了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兴趣。后来,她和一位朋友合作,将阿德勒心理学落地应用,并开发出一系列的家长工具和体验式教育活动,也就是目前传播到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正面管教。同时她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写出了畅销全球的书籍《正面管教》。
即使已经80岁了,简尼尔森仍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她和吉吉一起参加美国心理学夏季学院的课程学习,全程神采奕奕,聚精会神,下课了,还追着老师问问题,那劲头绝不输给年轻人。
在强烈的求知欲面前,年龄真不是事儿,就像简尼尔森一样,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样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002
相比35岁之前,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我39岁生孩子,40岁从区里跳槽到市里。到了新单位,因为没有领导指数,职务不升反降,晋升的空间也不大,还要重新买房安家,可是我依然觉得生活很有奔头。
儿子幼儿园举行大班毕业典礼。每个班的家长都要出一个节目。儿子说:“妈妈,你要参加。”于是,没有一点表演天赋,从未参加过任何演出的我报名,参演了了我人生的第一部舞台剧《小熊请客》,35岁之前,打死我都不会做这种自认为很幼稚的事。
儿子说:“妈妈,你太胖了,该减肥了。”已经胖了十多年的我看着镜子中臃肿的自己,痛下决心,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从去年年末开始,每天早上要么两个包子,要么十个左右的饺子或者两片面包、一个鸡蛋、外加一杯牛奶。然后,再做半小时的甩手功或者自我按摩。中午,吃1小碗饭、两勺素菜、不超过三块肉(中小块)。吃完饭走步一小时。晚饭不吃主食,只吃两勺素菜。夜里实在饿了,就喝点水,充充饥。到今年6月底,我恢复到了上大学时的体重。两个多月过去了,我的体重依然保持不变,这是35岁之前的我想做却没做到的。
在单位,虽然晋升空间有限,可是我觉得仍然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薪水。于是我认真调研,扎实工作,热情服务,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获得了省市两级表彰。如果是35岁以前,我绝不会是这样的心态,当然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业余想爬爬格子,学点新技能。我报名参加了剽悍行动营。我是营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龄学员之一。虽然工作、儿子、家务,一大堆事儿,可是我依然坚持每天按时打卡,获得了满勤奖和1次优秀奖。最开心的是在聆听大咖们的分享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小小老师,并为她的写作能力所折服。行动营结束后,我便报了小小老师的“轻松高效写作班”,虽然现在还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文章,但是我知道我在进步。这是35岁之前的我没想到的。
35岁真的不是人生分水岭,别把自己搞得那么焦虑,能早成功固然好,可是晚一点也没关系。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到终点之前,请别轻易断言。即便我们资质平凡,穷尽一生也无法成为牛人、伟人,但仍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成为最好的自己。
�l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