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公司有同事提交了离职申请。他原本做财务,最近的这一年里公司有意识地让他参与了部分营销培训工作。刚好培训岗位人手空缺,公司便安排他异动。只是没过一两个月,他竟然辞职了。
理由是:现在的岗位太忙,别人下班了他要做业绩追踪,别人周末了他要组织人员培训学习,以至于没有时间去陪伴家里才2岁的女儿。兜兜转转,他又准备做回财务的老本行。
大概在今年5月初,我们人事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承担所在部门的经理一职。彼时这个岗位已经空缺快一年半了,一直在由其他部门的领导兼任,从合规角度已不合适,想提拔内部人员晋升。
在人事正式找我谈话之前,代管领导其实隐晦地和我聊过几次这个话题,我始终答应得不那么痛快。家里人觉得我应该接下来,女儿虽然不到1岁,但是有老人可以带;我还没到30岁,如果能往上走,不仅收入有所提高,将来跳槽时的条件也相对好很多。
然而我的第一反应依然是不情愿。承担这个岗位职责就意味着,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新规划整理部门工作,去着手解决那些因没有领导而堆积的历史遗留问题,去焦头烂额适应新节奏。
我要多花一倍的时间消耗在这个岗位上,但我的工资并不会因此多增加一倍,我的生活将全部被工作占据。最后,由部门另外一个姑娘顶上了这个空缺。已婚已育,小孩4岁,丈夫是医生一直不定时值班非常忙碌,如今的她也没时间做饭,中午晚上都叫外卖或者出去吃居多。
错过这个晋升机会我确实有些遗憾,但谈不上后悔。在最近的这几个月,因为参加理财训练营,因为翻阅书籍,因为看了社会上的新闻热点,因为身边发生的种种,我一直在思考,我们那么努力地工作赚钱,努力往上爬,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于少数人,工作就是事业,事业能带来成就感,甚至能影响更多人的生活或人生;而大部分普通人,工作就是赚钱的饭碗,我们需要通过上班来获取报酬,为了维持生计,或者让生活更好。
从维持生计的角度来说,我们有没有想过这辈子,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销?工作十余载后,人已接近中年,人生大事基本落定,人生资金流出也基本可以估算了。无非是把现在已经产生的大额信贷负债,包括房贷车贷还清,准备好资金去应付子女的花费、长辈的赡养,还有将来退休时的生活开支,和不确定的健康开支。
房贷车贷在产生的时候这笔负债已经确定,每月还多少怎么还我们心中有数;子女的抚养成本根据你能负担的程度比照当下的市场价格是可以计算的;长辈的赡养费用同理,而我们今后养老的费用,根据替代率也可以推测你现在需要准备的资金,健康开支通过保险可以很大程度转嫁风险成本。
这些信息推断虽说不上完全准确,却是实实在在可以量化的,不是天边的月水中的镜,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把财务盘点得更细致。大部分人拼命赚钱,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缺多少钱,缺乏对人生的安全感。
因为不知道缺口有多大,所以一边敷最贵的面膜一边加最惨的班,一边拼命工作一边通过消费缓解压力。
我不羡慕那些只是月工资过万的中年人,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汲汲营营工作,也还是在用更多的时间交换金钱,是被工作榨取了8小时之外的生活时间和透支了健康换来的血汗钱,是单一的时间性收入;但我羡慕月工资上万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正年富力强,只要做好合理开支和理财规划,他们就能拥有一只会下蛋的金鹅,到中年时可以有更多选择;我也羡慕月收入上万的中年人,因为他们不止有工资这样的时间性收入,也有价值性的被动收入,不工作也可以靠其他管道获得收入来源,维持生活开支,做好财务安排。
今年我准备30岁了,再看到网上说的类似跳出舒适区一类的文章,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对于年轻人,如果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不用考虑拖家带口,跳出舒适区没有问题,然而人性本来就是懒惰的,如果合理的财务规划能够让你在舒适区轻松自在,上班认真工作换取固定收入,下班弹性时间陪伴家人的同时发展下兴趣爱好,每年有时间和余钱去旅游看看世界,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活得这么焦虑?
我们不应该只看诸如工资这样的主动性收入,还应该去寻求被动收入的可能,把我们的时间解放出来。这可能是某个基金投资上的收益,也可能是你用业余爱好写的一本电子书,录的一堂课。
人生上半场,可以拼赚钱能力;人生下半场,拼的是财务规划。尽早算好人生账,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