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做决策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思维是有缺陷的,会犯认知偏误的系统性错误。我们的思维充满了这些系统性错误。他们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现时偏误,只关注当下,不考虑未来。比如暴饮暴食,边开车边看短信,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等。还有晕轮效应,当你喜欢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时,你会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如果你不喜欢,所有方面都是坏的。
人有快思考,慢思考。快思考可以叫系统1号,可以理解为潜意识的决策。
慢思考是基于逻辑的思考。可以称为系统2号。
系统1号在人的日常决策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认知偏误影响最大的是金钱的世界。
金钱自有一种思维模式。在得到收益的决策,会偏谨慎;在面临损失的决策,趋向于冒险。
具体有以下表现:
1)确定效应。“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
择确定的好处,也就是落袋为安心理。
2)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
3)损失规避。白捡的 100 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 100 元所带来的痛苦。
4)迷恋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 99.99%的可能支
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5)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 6
万元你年收入 7 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 9 万元你一年收入 8 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即便从绝对收入来讲,明明是后者更多。
金融危机就简单说明了,人类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容易受心理缺陷的影响。
由此诞生了行为经济学。
系统2号要意识到系统1号的存在。才能反思和重塑我们做决策的机制。无法改变自我,只有重塑周边的环境和规则来削弱这种偏误的影响。
总之能意识到我们的想法从何而来很重要,它来自于人的内在。人的希望,愿望,想法不一定都有原因,不一定都基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