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姥姥!”夜未央,四面灯火闪烁,我和四岁的儿子散步走到回家的路口,他毫无征兆地喊了出来。我的心猛的一惊,但又不愿破坏孩子的思路,强做镇静地问:“哪里啊?”“天上啊,妈妈,你看,那颗星星就是。”我的泪很快就要滚出眼眶,所以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牵着他的手,使劲摸他的头。
儿子出生就一直有姥姥的陪伴。他们最亲近的半年,儿子是在姥姥的歌谣中入睡的。“月亮哥哥,团得箩箩……”“板凳腿,板凳脚,荞麦开花紫藤色……”。两岁的儿子念起姥姥教的东西那真叫一个原汁原味。他磨姥姥,总叫她驼,又哄姥姥,他叫朱锦言……他也许不知道世上有种别离叫永不相见,却在姥姥离世我们嚎啕大哭时,未到四岁的他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姥姥脚上,说姥姥不会冷了……
这么多年我不敢写有关母亲的文字,觉得自己亏欠她和父亲的实在太多了。还未书写,泪已纵横。可她在大儿子的生命中永如星星闪烁,有意无意中出现,并成为一种梦的存在。
儿子长大了,他到南方求学,反复强调我准备任何东西都是多余的,他自己搞定。我说,把姥姥给你做的枕头带上吧,姥姥会保佑你的。他没有拒绝。我换了枕芯,套上姥姥手工拼做的枕套,陪他南行。
那个有关星星的想念,还会出现在少年梦里吗?他可否知道,妈妈每次安静的看星星时,总会想那个让妈妈看星星,看姥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