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01 前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为何生?只因草有根。哪怕烈火焚烧,来年仍能顽强生长。草根,草根,取其义也。草根文化、草根英雄,乃至草根老师,由默默无闻到大红大紫。他们一路走来,除了努力别无选择。
有幸拜读完方华的《做有温度的教育》,掩卷而思:“方华局长对教育的思考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刘堂江语)。”方局长不是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而是从教师实践,到教育管理者实践;从教育实践看教育,到置身教育外审视教育;再回到教育局里深思教育,是一步步“做”出来的“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我们从书名易知: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用爱去教书育人,让学生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温度。全书从“教育是什么”讲起,先后讲述了“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对待孩子”、“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学校因何而美”。书的最后,方局长以“教师应读什么?怎么读?”告诫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后思,思后写,写后行,才能真正实现“做有温度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而平凡的乡村教师,不敢妄言教育管理者的知行,但是明白教育意义、懂得课堂的开始、如何对待孩子是必修课。
02 明白了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什么?官方说:“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是国家最新的育人目标。”专家说:“当一个人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不久就完全忘记了学校所学的东西就是教育。”方华说:“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方局长的说法更接地气。的确,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管是智育教育,还是德育教育;不管是课堂教育,还是课外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让孩子在实践中习得,又在实践中运用。没有实践的教育都是空洞的说教,没有教育的实践,就达到教育之目的。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教育之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繁重的课业负担,简单粗暴的班级管理,闭门造车的所谓教育研究,学生实践少之又少,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不得不大搞题海战术,这样的学生即使获得了高分又能说明什么呢?也许他们出生社会后,真的会把老师教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是做“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做“八十岁的教育”?方华的教育情怀和理想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农村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是让每个受教育者寻找和发现更好的“我”,是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帮助与好的展示平台。《那时那刻,心既暖又寒》这个故事,老师用真情去感化主人翁小涛,虽然他因父母双亡没能完成学业,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给自己进行了正确的人生定位,即:学手艺挣钱养活自己。他没有成为社会和他人的累赘,相反他一定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用的人。我们不能再做“十八岁的教育”,而应做“八十岁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之果让孩子终生受益,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德与行的引导。
03 懂得了课堂从何时开始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阵地,那么课堂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方局长的论述真是一针见血,他说“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课堂从师生平等交流开始;课堂从师生有共同愿景开始;课堂从师生有共同兴趣开始。”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试想想,在课堂上,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不听,在下面说话捣蛋,甚至老师制止时,他还怒怼老师,这样的课堂,老师能坚持得下去吗?只有师生相互信任、相互认可、相互尊重,课堂教学活动才行之有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课堂上,师生交流是平等的。传统的师为尊、师为上、师为权威不能适应现代的课堂教学。同时,师生要有共同的愿景和兴趣,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所教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愿景,何谈让学生感兴趣呢?
回想曾经的课堂,初入职的新老师,会满怀信心,课堂激情飞扬,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学习效果极好。也有少部分新老师会发生意外,照搬前辈经验,死套专家理论,结果适得其反。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乃至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现在的班级,照抄照搬岂能凑效。再看看一些老教师,有一定经验,不用备课轻松上阵,素不知时代在变化,教材和学生在发生变化,他却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验重复应用到不同学生身上,课堂虽然进行得顺利,学生成绩也许不错,但是没创新,没有经验提取,他只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而已。
一个好老师,必须做好课堂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课堂预设必须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合理选择多媒体技术,要建立在认真分析学情基础上,课堂生成时,要注重学生课堂实践,课后进行反思,总结提炼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课堂进行再预设、再生成。
04 老师应该善待每一位孩子
方华说:“教育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服务,现代基础教育不应是‘精英’教育,而应是普惠教育。”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孩子,要特别关注那些双困生。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时时关注双困生,让他们重拾信心呢?《理发师的教育经》告诉我们:赏识教育能改变一个人。一个理发师尚且懂得赏识教育,那么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更应该懂得赏识教育,并应该将赏识教育应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在农村小学,一个班多数是留守儿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好多孩子不爱学习,调皮捣蛋,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如果我们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就一定会害了他一辈子,这是我们教师的罪过。我们不妨像理发师那样,用赏识教育去改变他们。耐心的说服教育不如细心地去发现他的点滴优点,时常赏识他,在大众场合表扬他,让他为班集体、为他人干些力所能及的、而他又十分乐意的事情。
教育的最大魅力就是老师的一个举动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你的赏识或许不能给孩子好成绩,但是可以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劳动、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做好自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才有可能去照亮孩子。
05 你若是草根,除了努力别无选择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时,我就想到:教师队伍中不知有多少棵这样的小草,他们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平步青云、升官发财只是一种奢望。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教育第一线,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做有温度的教育。
“叙事者”的领头雁王维审,从一名校工到普通教师,再到令人敬仰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一路起来不容易。他是真正的草根出身,他的成长道路并不顺畅,但是,他不但一路走了下来,而且走得虎虎生风、多姿多彩(李振村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你若是草根,除了努力别选择。
如今,我年过半百,已从教三十余年,也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回首已逝去的教育生涯,不免自惭形秽。年轻时,只想挣钱养家糊口,没有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教育上,碌碌无为,虚度了青春年华。过了不惑之年,方知要努力,可是努力的方向不对。拼命去争职称、写论文、搞课题、争荣誉,为了评上高级职称,还与校长闹过几次不愉快。如今,虽然写过上百篇教学论文,涉及到中小学各个学科,但是,又有几篇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研究呢?多数是为他人做嫁衣。现在想来,从前写的论文并不是在真正研究的基础写出来的,多数是借鉴他人仿写的,汗颜呀!
偶遇“叙事者”,心门打开,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写写教育故事吧。有人说:“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迟。”但是,已过半百的我还是觉得努力太迟了。我没有潘桂梅老师清新脱俗、富有诗意的文字描述,也没有范自龙老师立意深邃、天然偶成的佳作问世,更没有年轻人激情澎湃、学习力强的优势,但是我还是想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待我退休之后,能时不时地读一读自己的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