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
一、在某次研究会上
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概括其意思呢?
害怕冷场;害怕沉默;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要把自己所想补充进去……
二、应对身体
补充孩子意见,将孩子意见板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掩盖自己的焦虑:“下面怎么办呢?”教师自身也好,教室里的观摩者也好,都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他们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想。
专心的全部的接纳一个个学生的发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教师倾听的意义: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她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不去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不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专心一意的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把教学的重心用在学生的应对上,这才是教师课堂上该有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每一个想法背后的意义,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意义,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反思然后改过。
三、“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深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话语所暧昧的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阻止的话,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
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吧。
真心关注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设身处地从孩子们的理解程度去考虑,才是真正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