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又字子元,小孔子四十岁。子贡,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人物。
温:温和,平和。良:善良,道德。恭:恭敬,严肃。俭,不浪费。让:谦让友好。
译:有一天,子禽悄悄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孔子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问道:“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这位老师,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做官?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子贡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总把人家推开,自己抢过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摘自原文,太精彩)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乃至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中和,和平。先王: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斯为美矣:最了不起。
译: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人和人之间会有偏差,事与事之间会有矛盾,中和他们,就靠礼。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最了不起,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要更早。所以,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一定出毛病。看见事物不对,了解它的中和之道,去调整它,但过分调整就又错了。所以礼仪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义:一,适宜。“义者宜也”。二,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复:恢复。因:动机。
译: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讲了话必须恢复,也就是要兑现。礼貌当中要有恭敬,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助人的心行,可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像这样子,也可以宗仰。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饭吃饱即可,住适当就行,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和享受。该做的事就马上做,话不要乱说。从书本上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做好学。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说他自己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才行。”子贡非常服气老师的教诲,就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切磋琢磨,我懂了。”孔子说:“子贡(赐)呀,你现在可以读诗了,因为我刚提示你一个道理,你就能推演出别的道理来了。”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与第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应。也是《学而》这一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