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小妇人》,虽然买了有一段时间,但一直闲置着。刚看了几页就觉得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被闲置呢?不愧是世界名著,真是太好了。
记得《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孙少平,他的经济再困难,干活再怎么累,就算全身皮开肉绽的疼痛,晚上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拿起书,就算是“凿壁借光”,也要享受一下精神食粮。那种精神的享受,是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够体会,感觉有点像是“恋爱了”。
说起精神,多么重要。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民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正规的队伍,没有好的医疗,大多是凭着一颗赤子之心,精神的支持,才取得胜利。
两万五千里长征,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粮草,没有装备,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持,怎么会坚持下去呢?其实“放弃”这两个字,是最容易的,大不了一死。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青稞面的故事,在荒芜的草地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周恩来副主席把自己省下来的唯独的半碗青稞面分发给所有战士,说不能让一个战士饿死,宁可自己不吃。有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你好意思放弃吗?
现在的社会和生活水平,福利院里的孩子们,比起受苦受难的五六十年代,那不是好多了吗?能吃饱穿暖,还有玩具和书籍。我们单位每年年底都会组织大家捐款去福利院看望孩子们,可是放眼望去,正常的却不多。当然有些是先天的精神不太正常,有的是脑瘫,有的是有其他身体疾病,但也有完全正常的孩子们,没有任何疾病的。可是真正的陪在身边的爱少,没有精神的教育,他们的眼神举止都和正常孩子不一样。这也是很让人痛心的。
《小妇人》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庭里的四姐妹的故事,之所以叫小妇人,是姐妹们的父亲那么称呼她们,是一种爱的表达。那时国家有战争,父亲去参军了,家里剩下四姐妹和母亲以及忠实的管家(仆人)。一家人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能有父亲的来信,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念信,时而发出愉快的笑声,时而发出无奈的感叹,那是一种爱还有一种信念。那时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信仰,国家有难,必须支持,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即使是妇女也每天忙碌着为战士们准备所需衣物及其他装备。
四姐妹和母亲以及忠实的管家,过着艰苦但快乐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结识了新的邻居,后来变成朋友以及对她们来说很重要的人。一切的生活都很精彩快乐,直到有一天,家里来了一封电报,说父亲病重。整个家里的精神支柱就要倒下,乱成一团。然而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后,马上都为母亲安排出行及凑钱,大家各自尽自己的努力。二女儿为了凑钱,把看做生命的美丽的头发剪掉卖钱给母亲带着等等。
人活着真的是一种精神,父亲看到自己的妻子及女儿们的努力,也会为自己的身体加把劲,尽快的好起来。然而祸不单行,正在母亲还没回来的时候,小女儿贝思病倒了,因为帮助贫苦的女人生病的孩子,自己也染上了病。一家人又乱作一团后做出冷静的分析,把没得过病的艾美隔离,其他人每天护理生病的贝思,又不敢告诉母亲怕她着急。就在大家以为没得救的时候,贝思在凌晨的时候安详的睡着了,姐姐们以为她死了,医生看后大喜说是已经退烧是睡着了。真是惊心动魄的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持,没有爱的滋养,贝思很难战胜病魔。就算是昏迷的时候,说了很多胡话,她还是记得要留遗言,把她所有自己的东西如何分配给父母姐妹们。
关于这本书的细节不再过多透漏,希望有兴趣的人亲自读一读。
儿童的精神来源于家庭中无形的爱,当然也来自动画片和故事,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喜欢看动画片的原因,那是他们的精神生活,等他们再长大一点会喜欢玩游戏。如果作为家长,不进化,不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需求,只要求孩子一味地写作业学习,孩子不逆反才怪呢。
精神的支柱很重要,需要爱,也需要时常照顾自己的灵魂。试想一下,那些加班到猝死的人们,如果能够多照顾一下自己的灵魂,如果能想一想你自己不是你自己,你如果出了事,还有一群爱你的人会受不了,那他们就应该多照顾下自己的身体,就不至于猝死。难道疯狂加班的人,是伟大的吗?为了工作,为了责任奋不顾身?我个人觉得他们恰恰相反,没有了健康,一切都会归于零,和酒驾一样的,出了事,亲人只有两行泪。
借此献给那些不太在意自己身体的人,不要被生活的压力压到蒙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也许跳出自己,独立思考,你会发现一条不一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