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爱的艺术》以精到的语言讲述了爱的理论和多种类型的爱,是一本给人以深思的理论著作。
以下为摘录的前言部分
阅读此书,对希望在爱的艺术中得到满意教诲的人来说,也许只是一种失望的感受。相反,此书要说明爱不是一种不顾及自己所达到的成熟水平而任何人就能轻易地获得满足的情感。它要使读者相信,如果不积极地全力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以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倾向,他的所有爱的意图就注定要失败;如果不能去爱周围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谦逊感、勇气、信念和约束感,个人的爱是得不到满足的。在一种很少具有这些品质的文化中,要形成爱的能力并非轻而易举的。
什么事都不了解的人,就无所谓爱;什么事都不做的人,就无所谓了解;什么事都不了解的人,是卑微的。但是,善于了解的人同时也热爱一切、注意一切、明察一切。……对一件事情了解愈多,对它爱得愈深。想象所有的水果象杨梅一样同时成熟的人,对葡萄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苏斯
本书的主要观点: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人们虽然认为爱很重要,但是却并不认为爱需要学习,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爱人以及自己有无爱人能力的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或为其所爱——则是困难的。
认为爱没有什么可学的第三个错误在于混淆了“爱上”一个人的最初经验和对一个人“爱”的永久状态——或者我们不妨说“处于”爱一个人的永久状态。
全书论述的整个文化背景:我们的整个文化基于购买欲上,基于互利交易的观点上。
“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被追求的流行的优质产品。特别使人富有吸引力的因素,无论在精神上或在物质上都是由时代风尚决定的。
在任何情况下,只有考虑到这种具有人性的商品不超过自己所能购买的范围,才常常会产生爱上一个人的感受。
两个人根据他们自己交换价值的条件,一旦在市场上发现有最好的对象,他们就产生了爱。
弗洛姆本人对这种社会文化环境是持担忧态度的,在书中最后一节中有详细论述。
在人们对自身认知不清晰,没有掌握爱的理论的背景下: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会象爱那样一开始充满着希冀和期望,而最后又常常失败。
因此,第一步要做的是意识到爱是一门艺术,就象生活是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要想学会如何爱,那么我们必须以我们想学其它艺术的方法来进行,诸如音乐、绘画、木工以及医学或工程等艺术。
在学习每一门艺术时需要掌握两个步骤,一是理论的掌握,二是实践的掌握。
因此本书就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重点讨论理论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