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希熙死了,被同居男友殴打致死。翻看她在网上流传的照片,有些胖,面目和善,样貌其实很好看。
而在国外这 8 年,她几乎一直在减肥,“一个小悲剧”、“失败者”、“没人要的”,甚至“把我从这个世界上带走吧”,尽管 15 岁就去英国牛津求学,会四国语言,这些光环都没能让她变得更自信,她在 Facebook 上的这些表达,让人感觉到一颗不够强大的心渴望被爱的焦灼。直到 2015 年到卡迪夫大学念国际商务硕士期间,遇到了在酒吧工作的空手道黑带选手乔丹·马修斯(Jordan Matthews)。
和马修斯同居后,他长期持续殴打毕希熙,“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你”。而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是她选择的唯一应对方式,从不反抗。邻居帮其报警,她却对警察说“只是在玩游戏”。直至最后,马修斯将她打死。
病理学家詹姆斯博士(Dr. Derek James) 说毕希熙伤痕多达 41 处,大面积软组织挫伤,近乎全身的三分之一面积都有伤,而她身上还有许多正在愈合的伤处,死前曾大量出血。
事情发生在去年八月份,上周在卡迪夫英国皇家法庭重新开始庭审,传回国内,不着边际的骂声不断,人们沸沸扬扬的争讨过两三天,一切归于平静。
门吱呀一声关上后,里面的人正经历着怎样一个世界?并非热点一过,我们就要停止思考。我仍然想要去感受。
01
看到毕希熙事件的网络评论,很多人说她愚蠢犯贱,自作自受。“你为什么不选择逃走”?
旁观者眼里,当事人总是有无数选择:放着解救之途不走,非要在阴暗的世界里作死。可对毕希熙来说,能解救自己的不是自由,不是不挨打,而是男友马修斯的爱,哪怕是一点点,都能让她付出所有。
曾经看过一个采访,一个常年侮辱虐待母亲和孩子,并扬言要杀掉全家人的男人,母亲因自卫失手杀了他。记者问这个孩子是否会想念父亲,孩子说偶尔会:“他给你一个微笑的时候,仿佛把全世界都给了你的那种感觉”。说起这个事情,旁边的同事惊呼,觉得不可思议,没有见过太阳,一丝行将熄灭的光亮就满足得认为那可以照亮天空。
对爱的缺失,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在毕希熙案发初期,曾有媒体表示,并没有亲人来认领处理她的身后之事。
当深爱的人,以渴望得到更多关心、吃醋、亲昵的占有欲为借口而施暴,在事后痛苦忏悔,让人很难不掉进这个伪装成爱情的心理陷阱。而那种在去留之间迟疑的余地,也给了施暴者更多施暴的机会。
对待感情,有的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是一要么是一百。而有的人,为了能偶尔尝到“一”的甜头,愿意拼尽一切。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有着同样的惨烈——倾其所有的去爱一个人,或倾其所有的去坚守内心。
02
我们不会因为无关的人不认可自己而受太大影响,能被摧毁心志的负面能量通常都来源于自己最亲密的人。
网络上公开了一部分毕希熙和男友马修斯的聊天记录,马修斯说她毫无价值,是自己睡过最差的女生,甚至言语下流骂她是婊子。也许她遭受的不光是身体上的虐待,还有精神虐待,连同意志一并被摧毁。
当自己深爱的人不断地责怪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受害者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问一句“这是真的吗?”也很难不陷入自卑自怨自我贬低的情境中。
女性其实很容产生自憎的感觉,认为是不是自己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不幸。
03
总有人为伴侣事先准备好一副面孔,默默承受,全情投入,即使发现了致命的月球背面,情感、物质所有的付出都化为乌有和离开的代价也足以将人继续禁锢在黑暗里。
何况,黑暗里有着无法割舍的依赖,足以自欺,相信对方也许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改变。
往往人们宁愿忠于别人会爱自己的执念,也不愿意相信直接的感受,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莱斯利·摩根·斯泰纳(Leslie Morgan Steiner)曾在 TED 发表过《为什么家庭暴力受害者不离开》的演讲。她甚至比毕希熙更加不像会是忍受家庭暴力的女性, 她拥有哈佛学院的英语学士学位, 还拿到了沃顿商学院的 MBA 学位。
她最初在遭受丈夫虐待时为什么选择了留下?
答案很简单。 她说尽管丈夫用上膛的枪指着她的头, 把她推下楼梯, 威胁杀掉家里的狗, 在高速公路上拔掉车钥匙, 在为了面试而准备着装时把咖啡粉从她头上倒下来, 这一切都从来没有让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到虐待的妻子。
正好相反,她是一个很强硬的女性,深爱着这个饱受困扰的男人,而且认为自己是这世上唯一一个可以帮助丈夫面对自己心魔的人。
可她竭力挽救的,也正是竭力将她摧毁的。
04
想必仍有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她不离开? 为什么没有逃跑?
莱斯利·摩根·斯泰纳说:“只有我们受害者自己清楚,离开施虐者是多么的危险。 因为在家庭暴力中的最后一步就是杀掉她。”
超过 70% 的家庭暴力谋杀发生在受害者结束这段关系之后,因为施虐者已经毫无顾忌。 其他可能的结果,包括长期的跟踪; 拒绝经济支持; 欺骗法庭,恐吓受害者和她的孩子等亲人。 而孩子们通常会被法官要求和那个打他们母亲的男人一起度过一段无人监管的时间。
最终她觉得丈夫要杀掉自己时,选择了向警察和家人求助,才得以脱离险境。可大部分没那么幸运的受家暴凌辱的女性在选择逃走和求助一旦被发现后,得到的只是加倍的虐待和殴打。一个没有当过弱者的人,不会体会到这种恐惧。
创办疯狂英语的李阳对前妻 Kim 也有过家暴行为。Kim 是美国人,在家暴后,曾接受过采访,她翻出一家人的合影,相册里夹着李阳曾经给她买的玫瑰花,一片一片叶瓣齐整地完好塑封着。她说,我要记得,我当时为什么要这个男人。
Kim 是理智的,尽管她可能永远珍视这份最初的感动。但不盲目沉醉其中并因此交出自我。她适时地选择了和李阳的暴力人生划清界限。
而在中国,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 2.7 亿个家庭中,有 30% 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一份法学报告曾显示,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因不堪虐待杀死丈夫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活着的女人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
一句“你怎么不逃走呢”?显得过于轻浮,让人感受到一种缺乏同理心的冷漠。即便已经说了这么多,触及的层面仍不足家暴问题的冰山一角。道阻且长,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承认问题,并给予被害人足够的理解。
不是所有选择都能轻易选择,每个决定背后都背负着你无法想象的磨难。
关注我的 V 信:张小岛,留言点赞前三名即可获得小岛用心准备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