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
这几天有一位妈妈和我联系说高中的孩子做了一份测评,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很着急,问我怎么办?
首先,我回复她,在心理咨询上,测评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其次,妈妈在家里观察的孩子的行为有哪些异常?持续了多长时间?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直接,时间最长的人,要以自己的观察、感受为主。
最后,有了问题要寻求帮助,比如:学校老师、心理咨询师等等。
作为一个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和正常的成年人是不同的。
他的生理和心理在青春期都有剧烈的成长变化。
生理上,身体第二性出现,身材、大脑急速发育,这都会造成他们的身体不适、难受。有些孩子在青春期饭量大增、手脚不协调、脑子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样,这都是青春期的标志。
心理上,主要标志有“独特自我、假想观众”两个特征。
“独特自我”就是关注内心。他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的想法就容易走极端。他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他人。表现是固执、钻牛角尖。父母说往东他偏要往西,因为他要坚持做自己。
“假想观众”就是过于关注外在。认为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看着自己,那我就要表现出我的不一样。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动作是变形的,有些事他不想做,但想着有人在看他,就做了。有些事他很想做,这时候想到有人在看他,反而不做。表现是口头答应了,过后就反悔,说话不算数。
这两种心理有时是单一存在的,有时候同时出现,这就造成了冲突,难受,焦虑,抑郁。
以上在青春期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状态都是正常的,过了青春期都会恢复正常。这就像一个人感冒了,咳嗽、发烧、流鼻涕是正常现象一样。对于孩子青春期所展示出来的症状,要接纳,要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状态,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陪伴就可以。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做以下三点:
1.硬
正式的、认认真真的告诉孩子,你是爱孩子的,现在你遇到了问题,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告诉他可以向外求助。父母的语气要坚定,口气要硬。
这就像国家的正式公告,不能多发,发了就要严肃认真。
父母和孩子正式的谈个一两次就可以了,次数不要过多,特别是不要在生活中处处用这种严肃、强硬的语气态度和孩子说话。
2.软
示弱。
在日常生活与孩子的接触中,要柔和、柔软,要示弱。让孩子看见你,可怜你,心生爱意。
示弱就像我们之前的“惠台策略”,要表现出我们的诚意,要让孩子占便宜,要让孩子掌握主动,尊重、满足孩子的“独特自我、假想关众”的心理。
当孩子感觉自己说了算了,有些事情他就会主动去做了。这时候父母请他帮忙做一些事儿,他也愿意行动了。
3.距离
距离产生美。
我们太爱孩子了,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就想紧紧的和孩子聚合在一起。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在青春期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压力。
在青春期要反其道而行之,要给孩子距离,要给孩子自由,要尊重孩子。
孩子有了活动的空间,他就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父母是支持他去做的。当孩子把精力发挥出来了,自然就会看到父母的好,他会向父母靠近的,也就是要吸引孩子,而不是追逐孩子。
能够做到这以上三点,交流就成功了60%
这个时候孩子也愿意与父母交流了,愿意接受做心理咨询了。
孩子现在这个情况是长期造成的,所以别着急,慢慢来。
作为父母要有耐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