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们与观众填充了作品未达的空隙,导演留下时间。
文 / 岳漟
罗马 ROMA
导演:阿方索.卡隆
编剧:阿方索.卡隆
主演:雅利扎·阿巴里西奥 /玛丽娜·德·塔维拉 /迭戈·科蒂娜·奥特里 / 卡洛斯·佩拉尔塔 /马科·格拉夫
类型:剧情 / 家庭
语言:西班牙语 / 英语 / 米斯特克语
上映:2019年(中国)/ 2018 (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135分钟
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在他唯一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序里写到:The artist is the creator of beautiful things... Books are well written, or badly written. That's all. (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书要么就是写的好的,要不就是不好的。仅此而已。)
虽然关于艺术作品「美」或者「好」的争论一直未曾休止,王尔德关于艺术作品的绝对「好与坏」的二元分法也有待商榷,但不难体会或分辨的就是:一部作品在观众欣赏之后总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好或者不好。
如人类个体一样,没有作品是完美的。
观完电影《罗马》之后,我的心是久久未平静的,它留给我的视觉体验,心灵张力早已经掩盖了在观影过程中的疑问。
无独有偶,最近看到一名叫做「根张」的北大毕业生书写的他作为一名快递员的生活经历。微信文章之长,几乎没有排版设计,但文辞质朴,真实感人,却让我一口气将文章读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微信搜索「根张」公众号,或者「三十而砺」文章。)想想应该是他写的真切,细节动容,感受真挚。
真切的东西会打动人,这话不假。人世间许许多多的真切大抵来自于细节的呈现,因为够细腻,情感便也揉进去了。无论是一颦一笑,还是一字一句皆是如此。
不难发现的,电影《罗马》之中,我被导演所采取的细节感动,被漫长平稳镜头撑开的时间与空间感动,被朴实平凡的人感动。
来自导演的邀请与细节的呈现是它最大的特点。
了解日本电影的朋友们应该都对日本式细节表现不会陌生,无论是像宫崎骏的《回忆点点滴滴》,或者是是枝裕和的《比海还深》,甚至《哪啊哪啊神去村》诸如此类的电影,它们在平凡事件和生活的细致型呈现都做得真挚细腻,这些细节式的展现在《罗马》里都是能找到一些影子的。
《罗马》的故事由女佣「克里奥」展开,雇主「索菲亚」是四个孩子的妈妈。时间围绕在1968-1971年的墨西哥。历史的背景故事融合在他们这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不仅社会动荡,克里奥与索菲亚的生活也发生变故。周遭与个体巧妙的糅合在一起,社会在流血死亡,个体则悲欢离合。
《罗马》的黑白色调与运镜方式与上述日式电影不尽相同,态度与情绪也会相对沉稳冷静。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整体。《罗马》的整体感受是平稳的、沉静的、客观的。大量的平移镜头与跟镜头加上时间的长度,扩充了观众的时间,在同一个镜头之下,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填充、去想象,导演以此来邀请观众将自己的情感付诸到影片之中,邀请观众更加沉静地走入他的世界。
这个度要掌握好不是件易事。短则观众无法沉浸,长则会让观众跳脱出来。时间把握与细节的表现,阿方索是做得很好的。全篇不复杂的镜头,时间的邀请,以及几乎不用配乐(所有的音乐几乎都来自影片中的有声音源:正在播放的唱片、汽车音乐播放器、广场上跳舞唱歌的人们等等)这些都在冷静地展现。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俯拍的地面,被清洗的地面,倒映里头飞过的飞机,到克里奥在街上开心的奔跑,再到克里奥从海滩奋不顾身地跑进海里去救苏菲,导演都在邀请观众走进他想要诉说的年代。
《罗马》的细节营造着那个年代的真实。在克里奥服务的家庭里,乱糟糟的房间、狗留下的粪便、下水口堆积的污水、晾晒在天台的衣物等等这一切都像极了生活本身,没有一丝不苟的刻意感。街头也是如此,人声喧闹、小贩叫嚣都在呈现那个年代的景观。这一切的细节都在努力地呈现着时代的氛围、角色们的生活状态。
于是克里奥边跟着音乐唱歌边洗衣服、清理狗屎、在阁楼自己的房间里做仰卧起坐等等这一切的呈现都显得那么美。
最小的孩子佩佩一直在跟克里奥诉说着他的前世,飞行员或者水手,诉说着前世他们之间的牵连,诉说着前世他的死去。
//////////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同时对我来说也是有争议/疑问的是关于「死亡」的几个段落。
* 第一个是佩佩在晾晒衣服的天台上,他躺在一个石板上装死。
克里奥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我死了。
克里奥说,那你复活吧。
佩佩不同意。接下来克里奥也躺下,与佩佩头对着头,她说:「我死了。不能再说话。 我还挺喜欢死的感觉的。」
* 第二个段落便是克里奥生孩子的段落。
镜头固定在病床的一侧。前景是克里奥躺在病床上生育,远景是医生们在另一张床上抢救新生儿。这过程很漫长,克里奥一直紧张地看着刚出生的孩子。而医生们无力回天,当她抱着死去的孩子哭泣,初见即再见。
* 第三个段落便是克里奥海里救苏菲和帕科的段落。
佩佩正在跟克里奥诉说着他的水手生涯,克里奥发现苏菲和帕科被卷入海水,不会游泳的她从海滩跑向大海,被一个又一个打来的浪袭击,她依旧向前,抓住了苏菲并将两个孩子带回岸边。
索菲亚与小儿子佩佩跑来,几个人抱成一团。克里奥开始说着「我本来就不想要她(指自己的新生儿),我本来就不想生下她……」
而索菲亚抱着她说「我们都爱你,我们非常非常非常爱你」。
正是由于细节的呈现与长镜头,使得这部影片留给观众的余味与思索空间变得广阔起来。于是在体验这些琐碎的细节同时,观众有了时间将自己的情感一一安放在影片里。
而我所疑问的是,这三个段落里头情绪都很(应该很)饱满,而导演并未将镜头推近克里奥(尤其是后两段),而是采用客观的长镜头—— 如此处理可能是想保持镜头风格的一致性?还是担心演员的表演不够?于是这两段的情绪、情感有很大程度都是通过观众自己在这时间里自行填充的。
黑白影调的处理、不强调表演、镜头的客观距离留有咂摸时间的同时也会给我一种「无法亲近」的感觉。这可能来自于导演的镜头运用方式:客观、冷静,运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与摇移镜头交代环境、人物行进轨迹——倒是像在说他已经远去的记忆、回不去的童年或者从儿童视角看到的大人的生活。
//////////
荒诞与诗意的部分也是我欣赏的。
印象深刻的是费尔明在旅馆光着屁股练武术,他说他能从武术中找到自我,时间冗长,长过他们之后的做爱情节,场面尴尬又有一种超现实之感。
之后一个桥段便是怀孕的克里奥在某个训练基地找到费尔明,一群人在扬尘的场地寻找着「本我」。教练手里的布条迎风飘扬。
费尔明表现得很渣,拿着棍棒恐吓着克里奥「不要再来找我」。
另一段印象深刻的荒诞与诗意结合则是圣诞夜的森林着火。场面一片混乱,但也能看出来,白人都举着酒杯无所事事观摩这一切,土著们在救火。一个带着面具的人由远及近,走到中心点,对着火光开始唱歌,唱完之后,他转身离去。
//////////
《罗马》至今为止获得不少赞誉,《The New York Times》的 Manohla Dargis 评论称《罗马》是「墨西哥个人史诗电影」。《卫报》也对其褒扬有加:喜剧、悲剧、荒诞的完美结合;豆瓣有网友评论称其为:「一封给家人的情书」。
在观影之后看到如此多的言论,我的第一反应是「Really?」
将浪漫 (诗与爱)、残酷(革命与暴力)、荒诞同时安放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这让影片看起来更加真实。但是影片中体现的生活是本体。「革命」、「政治」均隐藏在生活之下。革命当然也会影响到克里奥——在她破水之时正值暴动,未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孩子也胎死腹中。
说本片是「墨西哥个人史诗电影」的评论是过誉了。这部电影的作者意味比较浓郁,西方影评人将其称为「Masterpiece」。嗯……在我看来它更像一部「A piece of Master」。当然,它是美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