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迈出了羞涩的一步,勇敢走出舒适区。来了英国很久,也颓废失望了很久。因为我悲伤得发现自己的口语不进则退,仿佛呆在中国圈子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是的,如今的留学生多如牛毛,班上大多数是中国同学,仿佛是那些英国人希腊人在亚洲留学。我又和中国人住在一起,平时除了买东西说几句thanks,sorry外,与在国内并无很大差别。有时候窝在家里写论文,一礼拜都说不了几句英语。班上的外国人并不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没人愿意花时间在陪外国人练口语上。多么令人失望的现实啊。如果说陌生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陌生的朋友圈是对于留学生的挫折,那么落差才是真的致命一击。有多少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准备申请材料,不断语言考试,提高课业成绩……满怀期待和梦想远渡重洋,却发现真实的留学是这样的,和大学外教课别无二致。甚至连原本的水平也不如。
曾经看到杨熹文谈到她在新西兰的生活,为了练口语,她每天下午买一大杯啤酒,和流浪汉坐在地上聊天。之前的雅思老师Simon也谈过他在澳洲酒吧兼职,和每个醉醺醺的醉汉聊天,后来他能够听得懂任何口音的英语。事情总是听上去简单,我无法想象一个中国小姑娘和英国流浪汉坐在地上聊天的画面,胆怯又害羞。也无法想象主动和别人交谈结果鸡同鸭讲词不达意的尴尬。可是,我不能继续这么下去,我不想留学之后一无所获,真的如同别人所说的学业很“水”,如果没办法改变自己的环境,那么只能主动出击。
下决心出门的第一天遇到一个流浪汉在晒太阳,我犹豫了很久,横下心来和他攀谈起来,很可惜,或许是有病或者酗酒过度,他口齿不清得厉害,我只能从他叽里咕噜的发音里连蒙带猜,后来被他头上的刀疤吓到,匆匆告别。干杯,为勇敢迈出一步的自己。
大概是天遂人愿,晚上回家就遇到了一个美国男孩,他在学中文,见到我这个中国人高兴地与我攀谈。于是在英国的街头,说着英文的中国女孩和说着中文的美国男孩,就这么聊了很久。他夸我英语好,或许是出于礼貌吧。很感谢他。
后来的几天,每天下午我都会特意去最热闹的街头与人攀谈。孤独老人,街头艺人,图书馆前台,甚至是偶遇的路人。除了有勇气开口了,更了解这个国家了,也知道了很多他们的故事。
那个吹风笛的街头艺人看到我驻足就对我一笑,然后停下来,热情得和我介绍他的乐器叫 bagpipe,还讲了它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当我提到苏格兰的 Whistle时,他像个孩子一样翻出了他的 whistle吹奏起来。他说曾经他也有乐队到处演出,后来他只想做个街头艺人,把音乐和故事分享给过往的人。想演奏时就演奏,想演奏什么歌曲就演奏什么歌曲,他说他今天想演奏的原因只是阳光很好。他和我谈起中国的现状,说中国正在经历几十年前英国所经历的,人能忙着挣钱和工作,忘记艺术忘记音乐忘记享受忘记一切。他像个安徒生,满肚子的故事,却不知道说给什么人听。
那个路边做沙雕的艺人来自罗马尼亚,他不太会说英文,所以我们只能简单地沟通。可能他有西亚的血统,浓眉大眼的阿拉伯人模样,却腼腆又害羞地笑着,给来往的孩子分发糖果。这个在异国不会说英语的外国人应该很寂寞吧,却把温暖和善良撒给大家。或许街头艺人只是忙着追求艺术和享受生活,忙到没空成家立业吧。
其实努力成长和经营生活真的很难。要汗流浃背锻炼,要焚膏继晷工作学习,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可是,走出舒适圈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才能看到天地多广阔。
逆流而上,才觉得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