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妈妈,其实我地内心深处一直深藏着小小地怨恨。
小时候,爸爸在城里打工,妈妈种着几亩薄地,生活条件在村里也算上乘。
可是,我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我妈妈的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我妈妈就是一个标准的“扶弟魔”。
那时候,我的大舅二舅家条件都还不错,唯有小舅舅好吃懒做,生活过得稀巴烂。
小舅妈从来没有工作过,小舅舅也只是偶尔打打零工,一年十二个月要有十个月是呆在家里的。
大人没有收入倒也不要紧,可小舅舅的两个女儿要吃要穿要上学,没有钱,就来找我妈妈。
于是乎,我两个表妹地一切费用,包括学杂费,换季的衣服,零花钱,甚至铅笔橡皮,都是我妈妈在供应。
我的两个表妹嘴都很甜,经常把我妈妈哄得团团转。
她们姐妹两个想吃什么,想要什么,直接就跟我妈妈说。有时候爸爸带我和弟弟出去吃饭解馋,也要带上她们。
不仅如此。我嫁到省城的姑妈每逢年节回来时,带给我和弟弟的零食玩具,也通通要和两个表妹分享。
我恨我的两个表妹,恨她们分走了我的一切,包括母爱。
但是妈妈却还时常教育我和弟弟,我们做哥哥姐姐的,凡事要让着表妹,她们是我们最亲的妹妹。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
有一次,我亲耳听见妈妈对爸爸说,小舅舅家条件不好,委屈了两个表妹,实在让她心疼。要是我和弟弟有的什么好的东西而两个表妹还没有,妈妈的心就会像刀绞的一样疼。
后来,我每每回忆起妈妈的那番话,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矛盾得很。
我一方面是恨。我恨小舅舅不争气,拖累了我妈妈;我恨两个表妹分走了本该只属于我和弟弟的母爱;我恨妈妈太“大公无私”了,好像分不清谁才是她的孩子。
我另一方面是心疼,我心疼我的妈妈,我不想让妈妈难过。
所以打那以后,妈妈再让我把什么东西分给表妹们时,我不再是噘着嘴不愿意了,而是装作很开心的样子。
但是,我的心里仍然充满怨恨。
即便村里的人都夸我妈妈“大公无私”。我分不清这四个字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
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了十几年。
后来,大表妹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当然,工作也是我妈妈托人找的。小舅舅也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直到此时,我妈妈才算放松一些。
如今,两个表妹都结婚了,而且都还嫁得不错。外公留给小舅舅的老屋也动迁换成了城里的楼房。
大半辈子在农村贫困潦倒的小舅舅和小舅妈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和人说话都是趾高气昂底气十足的样子。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等小舅舅一家生活好了自然会回报我妈妈。可是所谓的回报,就是每年过年时两个表妹给我爸爸妈妈说送去几箱啤酒和几箱牛奶。我妈妈还要准备一大桌子菜招待她们,给她们孩子压岁钱。
平日里,几乎见不到人影儿。
在几个月前大舅家表哥的婚礼上,小舅舅和小舅妈当着满桌宾客的面,高谈阔论他们当年在农村如何贫困,奋斗出今天的生活如何不易。
他们着重强调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两口子奋斗出来的。
他们说话的时候,两个表妹也都在旁边听着,时不时的帮父母补上个一两句,她们的眼里写满了自豪,却没有一丝愧意。
我的妈妈一直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全程没有说一句话。
我此时真的想问妈妈一句:当年您的“大公无私”,今天后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