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听到过这样的话:
“女孩子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将来还是要嫁人,还不是要靠老公生活?”
“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毕业出来还不是为别人打工?”
”你看人家打工工资有三四千,你读书出来之后打工,工资也差不多,还不如现在去打工。”
......
1
她叫马百娟,是来自甘肃农村一个山沟沟里的12岁女孩,她所在的小学只有5个学生,2个老师。
虽然她有12岁,但是今年才上二年级。她很喜欢读书,对她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上学了。因为每天下了学后,她还要帮着父母去运糜谷,拉绳、牵驴,走在长长的斜坡上。
回到家她也不敢休息,紧接着打水、生火、帮母亲和面。晚上坐在昏暗的窑洞下,吃着简单的面疙瘩。她并没有觉得苦,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全家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我长大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学,然后打工挣钱,一个月挣一千,给家里买面、盖房、修水窖,让全家吃饱、穿暖,不愁水喝。”
这是马百娟朴实的愿望,她对未来有很多憧憬。
2.
这个19岁的男生叫徐佳,是个小城镇高考复读生。复读两次了,还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这甚至让他感觉似乎老天在捉弄他。在父亲以前希望他能够靠读书走出去,他决定再次复读。
母亲为了他的愿望,依旧支持他的决定。在复读期间,他也曾出现过自我怀疑,甚至还想过自杀,但是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父亲早逝,剩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要是自己自杀了,那母亲该怎么办呢?况且自己也在父亲面前发过誓,一定要把录取通知书给父亲看。
复读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努力地让自己不受情绪的影响,每天如一日地坚持,最终考取了湖北工业大学。
3.
17岁的袁晗寒是个北京市辍学学生,父母也都是北京人家庭条件优越。因为不喜欢任课老师,所以最后表现太差,被学校劝退。
她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上了北京最好的学校。
可以说是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叛逆的她,早早辍学了。而面对辍学所带来的空闲时间,她也没有任何目标和计划。
以上的这三个人物都是来自于2009年郑琼导演拍摄的记录片《出·路》。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经历着不同的人生。
三年后,2012年导演再次拍摄这三个人时,农村女孩马百娟和大他五六岁的表哥结婚了。而徐佳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袁晗寒去了德国进修艺术。
这就是三个人,过着不同阶层的生活。
马百娟没有继续读书一来是因为父亲的偏见,觉得女孩子始终是要嫁人的,所以他终究还是别人家的人,读了一点书够用就可以了,二来也是马百娟家里的经济条件。
纪录片的最后,结婚后的马百娟住到了省城里;徐佳也先后经历了和大学的女朋友结婚,找工作;留学后的袁晗寒归国后开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也许马百娟的下一代努努力会像徐佳那样懂得读书的重要性,而袁晗寒现在的生活状态,也许徐佳的下一代可以达到的。
看到这里你似乎觉得好像每个人的人生从出生就决定了。袁晗寒从小就可以享受到城市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生活农村山沟沟的马百娟所不能企及的。
从出生的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马百娟想要去北京上大学,在现实中会有很多的限制,首先他的父亲就不同意。所以她也只好服从于父母安排的人生。
纪录片中的都是很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我们就是他们中的某一个。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即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大,但是总有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缩减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读书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教育在这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码看了这个记录片,我知道的一点是,高考是唯一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能改变人生的一条路。
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人很多,因此不管你现在是否参加过高考,现在应该要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了。
即便是这个社会的阶层难以打破,但是我们依旧需要知识去武装头脑,用行动去勇敢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命中注定,相对于马百娟和袁晗寒,我更希望你能够去学徐佳,不用在意自己所处的阶层,只需要让自己专注、努力、积极向上,上天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