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本书——《国史大纲》,终于看到中国作者的名著,但翻开书后——繁体字、竖排版,又是一本读不通、读不懂且读不完的书,一度让我失去了读的信心。
耐着性子翻开了书,边读边在手机上查阅不认识的繁体字,练过毛笔字的经历让我也认识许多繁体字,一句一句地通,一句一句地读,反复体会,利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50页。读着读着,渐觉收获。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客观撰述及评价,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信。
首先是对钱穆先生及其家族的敬仰,钱穆先生是吴越钱氏家族第34代,,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家族名人辈出,载入史册的破千,仅赵宋一朝,就有300多名进士,近代更是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院士。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还有博学鸿儒钱钟书都是钱氏家族之成员,他的家族被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可谓是对中国的发展贡献之大。
对于历史,我们很多人常只是略知一二,有时是道听途说,对于朝代的更迭,更是持有偏见,对中国历史有偏激的评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扉页中说:“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于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及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这是作为国民的四个信念,这也道明国民应该了解本国历史,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狂妄的进化观和庸俗的文化自遣。作为国民应该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提高史学素养,成为国家再发展的希望。
从引论中,我看到了钱先生理智的分析,对中西方历史和客观撰述。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存在的问题明析述之,对西方国家强势尚“力”的发展也是一针见血。道出:“西方于破碎中为分立,为并存,故常务于力的战争,其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在转换,欧洲史每常于战争中著精神,而东方于整块中为团聚,为相协,帮常务于情的融合,其文化之进展在于扩大,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这正国中国几千年来所具有的兼容并包、和协发展的大国风范。
书中把罗马形容为一盏巨灯,虽光耀四壁,但是一旦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而秦汉有各国的相互协助,形成统一,犹如四周皆悬灯,交射互映于千古。这就是中华民族千古以来的团结。
我们不要总揪着历史的垢病不放,国家要发展必有每个朝的“病症”,但它不影响历史的前进、文化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历史中各朝代制度及文化的优越之处,将国史的真态传播给大家,使大家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独特精神之所在。明白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所应该负有的责任,继承并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