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一些小tips其实都有其值得推究的意义。
比如为什么在育儿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要做到沉着冷静、敌动我不动。压住怒火上头,无视周围充满批判的目光be assertive,不卑不亢,一遍遍的重复着你要孩子遵循的原则、规定。在西方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开始,所有的老师、教职人员都是清一色的这个路线。因此父母只需要follow,把孩子在学校学的那一套搬回家来,简单如此。
很多有办法的年轻妈妈们在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会说:看这个花儿是什么颜色?啊这个草坪为什么有两种绿色。小孩马上瞪圆了眼睛开始寻找,几分钟后可能就这么忘记了自己刚才为什么发飙。追求其背后的意义,无非是父母在各种抓马情况下放下自我,本体上线,然后用正向信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什么是正向的信息呢:不借以大自然以外的其他外力或物质刺激,做纯净的观察。等孩子大点了了可以试着观察感受,体会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开心有情绪。这种distraction和给一个冰棍儿、带去逛超市、给看电视或者ipad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应对模式,所谓眼前效果可能一样,但是深层影响就好像给想戒烟的人酒精,以物克物,暂时转移欲望而已,不可取。
所以每个用心育儿的父母都有过生命里不可能错过的自省机会,即怎么在我很愤怒没耐心的情况下做到tame 自己的情绪和self,再让本体上线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自己,开始各种育儿鸡汤,开始明显观察出另一半在对待同样情形时采取玩手机(忽视)、给冰棍儿(转移欲望)或者和孩子对吵(self against self)的态度,因此作为那个在婚姻中对自己要求高的一方,更清楚明白的一方,我们开始走向一个:绝望,失望,还不如自己来,无视,皆大欢喜,即丧偶式育儿的路径。
正所谓一切都是循环,你怎么被带大,你就得到什么样的关注和能量,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你会自然的给下一代同样的能量;除非,除非,你是一个给予式人格,或者你有有意识的做转变。前者如张柏芝,一生受家庭牵累但是大爱无尽,孩子因此得福;后者如你我他,决定从我们开始转变生活方式,选择活的有意识并注能于下一代。
所以你看很多女性步入中年开始修身养性,很多人觉得是生活压力不够还是太闲,其实谬论两点:1. 修身养性的开始往往跟年龄没多大关系,正向相关的那个因素,是孩子的年龄— 孩子3-6岁时起步的较多。2. 开始修身养性不是因为闲,是因为她们真的在用心育儿,想尽办法调整自己,给孩子正向引导。
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有过绝望失望迷失渺茫感觉的父母,都在经历个人的自我成长。不信你试试跟孩子一起玩手机或者对吵容易多了,才不会纠结。
以上是对待孩子行为的种种。
那么面对大人呢,我们的伴侣,父母,朋友和周围的甲乙丙丁。如果他们没有清醒的意识,那其实办法策略和对待孩子一样。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驯服你的思维tame your mind,自己还不自知,那么西方对孩子传统的做法是naugthy point坐上3分钟,东方也有,叫小黑屋。小黑屋的效果不是吓唬到你不能说话,而是给你一个空间,自己冷静。没有任何你可以抓住的言论眼神行为可以给你借口行为混乱。如果对方是成人,只能点到为止,你今天的行为不像平时的你(you are not quite yourself today), 给你个拥抱和一定的空间,冷静一下,等self下线being上线我们再叙。如此而已。但由于大人终究是大人,我们都有历经沧桑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所以隔着一层信任的薄膜,谁也不会bother跨出一步跟你说明白。然后所有的这些,就只能靠神领意会。
所以你觉得王菲超然脱俗,俞飞鸿活的淡定平和,窦靖童个性鲜明又平易近人,她们都是being示人,所以没有攻击性、言行统一、真身不易被外界种种妖魔鬼怪所侵,兵来我是将,水来我变土。不变的是那个core,那个真我,那个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