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佛罗里达乐园》的海报时,还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孩童成长的小清新电影。然而电影画面确实清新,主角孩子也的确精灵,只是故事却并不如画面那样明亮惹人喜爱。
一个浑浑噩噩的小太妹母亲带着女儿住在汽车旅馆,没有什么主线剧情,没有值得大写特写的情节,有的只是她们拮据的生活,孩子们简单的快乐,温柔的旅馆管理员,感情破裂的闺蜜情,与她们的日常生活。
孩子们懵懂纯真却快乐,他们三人结伴,经过游戏场,去到一个冰激凌店铺,然后向路人要钱买一个冰激凌,三人不争不抢一口一口分食掉,然后再去寻找其他乐趣。
他们叫喊着跑上楼梯,找到一个最佳位置,看着旅馆管理员和一个裸露身体的大妈玩笑争执;要么就穿过草地和河流,找一个地方冒险;再不济就玩一票大的,去那所没人住的听说曾经是一个毒窝的房子里看看,心血来潮点一把火,然后逃跑。
他们住在全是穷人的汽车旅馆,孩子们对那些要么身患疾病、要么作奸犯科、要么精神异常的邻居们了如指掌,他们用丝毫不惊奇却又带着些许炫耀的口吻向新来的伙伴介绍一个个屋子里的主人。
他们身处被迪士尼包裹着的穷人堆里,与童话相依相偎,却又隔着跨不过去的银河。
孩子们不知道残忍,他们只看到乐趣。
——
导演真是有心了。
三次小女孩洗澡的戏,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点明作用,第三次导演告诉我们她为什么会坐在浴缸里独自玩耍。导演用这种隐藏叙事简直手到擒来,通篇都没有讲什么情节,可是堆积到观众心里却是满满的故事。
两个小女孩看着远处天边的彩虹,一个说彩虹那里有很多宝藏,一个说一定有一个怪兽守护着宝藏,另一个说那我们打倒它。这段从小孩子口中说出来的童言放在整部电影关于“迪士尼和汽车旅馆”、“富有和贫穷”的对立上来看真是非常有趣,彩虹隐喻什么不言而喻。
电影里的汽车旅馆们用紫色、粉色、天蓝色、黄色粉饰着,导演也用这些绚丽明亮的颜色粉饰着贫穷。
在琐碎的剧情里,导演从来没有明确告诉观众这个汽车旅馆和迪士尼有何关系。可是在那些琐碎的剧情中却埋伏了众多伏笔:这些梦幻的装饰色彩、一座又一座游乐馆、三人过生日时那远处燃起的烟花、那对订错酒店的新婚夫妻、母女两个关于票的那段剧情等等等等,这一串又一串的情节串联起来,最后告诉我们这个关于贫穷的故事发生在充满梦幻与华丽的迪士尼乐园里。
就像是用彩色糖纸包裹着的老鼠屎。
难以接受现实。
——
关于孩子日常的戏份,导演拍的太好了。
回想起来,我们的童年其实也差不多一样的。
一帮小孩子离家去冒险,走过那些坑坑洼洼,爬过小山坡,走到一个对孩子们来说充满冒险意味的地方,然后该回家回家该吃饭吃饭。
或是在夏天麦子青穗的时候,跑到田里捉蚂蚱,跑上一整天换来一大袋子活蹦乱跳的蚂蚱,然后卖掉换成零食,也是童年时期的乐趣。
电影中那摇晃的镜头,时刻出现的空镜头,随着主人公走来走去的长镜头,让人有种纪录片的真实感,而三个小孩儿毫无表演痕迹的表现也无限趋近纪录片:那些独属于孩童的语气,让人头疼让人喜爱的玩闹,明明是小身体却说着大人话的模样,关于彩虹的幻想,以及最后痛哭时无意识的摸鼻子扯舌头。这些仅属于孩童的特征表现出来的真实感几乎打破屏幕,让人一瞬间误以为是身边哪个熊孩子。
——
大概明白导演为什么用如此梦幻的糖纸包裹着这个并不乐观的故事。
就像电影里穆妮和南希的对话:她们俩坐在一颗歪倒着的大树下,穆妮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棵树吗,因为这棵树虽然倒下了,可是它依然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