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心灵总需要有一个在路上。
刚从三亚出差回来,身体回来了,心灵好像还停留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浪荡,笑,让它随意地飘又不能太飘,就来看书吧。
这本刘小川老师的《品中国先贤》就特别合适我这颗浮躁的心,用来修身养性是再好不过了。
全书从“炼、食、色、智、勇、义、学、游、狂、饮、美、爱、德、孝、钱、逝”等十六个字出发,总结了中国几十位先贤的故事,每一篇文章不长,也就五六千字,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庄子,到近现代的毛主席鲁迅,从古代诗人李白陶渊明,到清朝曹雪芹,从将军岳飞到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他们的故事精彩,他们的品德高尚,适合我们反复阅读,去安抚我们浮躁的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的时代,找回当初的本心。
物物,而不物于物
当我们能看见得太多了,知道的太多了,想要的也就越来越多,当欲望大到个人的能力无法承载,欲壑难填,终成梦魇。
在《钱》这个章节里,作者写到孔子、庄子、孟子对于金钱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承认自己是爱钱的,对金钱的渴望,哪怕是至圣先师也无法抗拒,这本就是人的天性,人需要吃喝玩乐,而这些本身就离不开钱,但是这个钱财需要正道而来,否则,他是不稀罕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庄子的生活比孔子好很多,富贵人家养出来的,除了身份,还有品德,但是从富贵到贫穷,人们很难接受这个落差,比如我自己,从一开始出差住五星级酒店,到旅游时候住小招待所,我心里都要犯嘀咕,更何况是身份巨变的人,维持本心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庄子认为,驾驭物质,而不是受物质掌控,才是对抗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最有用的方式。
孟子则提到,人和禽兽的区别是什么?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人之所以为人,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适可而止,而不是像逃脱了笼子的野兽,任由自己的欲望行事,而不知节制,但是其实有时候,人比禽兽更可怕,因为人能做的坏事,可比禽兽的破坏能力大得多得多了。
除了金钱观,对于美人和美景,古代贤人也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还有我们一生所渴求的被人爱、被人疼、被人懂得,古代贤人也有着我们同样的需求,好像时间长河滚滚逝去,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对于精神的需求依旧是一样的,可我们当中有的人,却逐渐丧失了本心,在道德情操上,不如从前了。
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找回本心的好书,带领我们走出精神危机,感受千百年来的世事沧桑,体验古今贤人的精神力量,领悟真正的中国智慧,让我们今后的人生变得富有深度和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