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平台和出品方文学产品和影视作品井喷的今天,一本小说或一部剧我经常会看到一半甚至几集就觉得毫无吸力。从前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和形容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那个词好像就在嘴边但又很模糊,你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描述不来的别扭。
最近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经典人物原型45种 创造独特角色的神话模型》,终于解开了这个形容词-----“单薄”。
新媒体让参与人群大众化和作家门槛降低的同时也让创作者笔下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单薄,不够生动立体没有厚度。影视剧制作团队对于编剧的重视程度和能力要求严重偏航,成名编剧成立工作室挂名和多人编剧的工业生产模式直接导致了原创优秀剧本的减少。以前不久收官的电视剧《了不起的女孩》为例,编剧栏有整整8位,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角色的核心人设和情感都是矛盾分裂的,是被来回揪扯的,再优秀的导演和美术造型指导也无法弥补角色的血肉和内容的缺漏。
这本书里主要提到一个概念-----“角色原型”,或许能作为一种基础标准和工具来避免我们在写作和角色设计中的原则性的错误。
有一句名言叫“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意思是今天发生的事过去曾经发生过,以后还将发生。再独特的人物、再精彩的故事,在历史长河里都是一再出现、循环往复的。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理想或模式,学者称之为“原型”。也就是说,了解和使用原型可以化偶然为必然,化个人为全体,使读者感觉到自己并非在阅读某个作者的片面观点和经历,而是人类的集体经验如此,这样的作品才能引人入胜 使人获益。
为什么在设计故事的时候需要使用原型呢?因为每个作者都会在创作过程中遭遇所谓的“30页障碍”。你在写小说或者剧本。你有很不错的点子。你花了几天构思大纲,写下前30页。然后你突然失去能量了。越来越写不下去。你写作的速度慢了下来。写作障碍正在逼近,你对自己正在创作的杰作失去了兴奋的感觉。你心内暗想:也许这个构思没有那么特别?也许我该换一个故事?这个已经写不下去了。
不要放弃你的故事。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问题并不出在故事上,而是出在角色上。若故事的动力-----角色一一没有足够的养料,那这个故事又怎么可能进行得下去呢?如果你只是平面单薄地看待你的角色,那么对它只会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你不知道它的动机、目标或恐惧。如果你的角色在你心里只是一个刻板、平面的印象,你又怎能指望对它做出新颖、激动人心的发现呢?你可能已经想出了一些主要情节,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角色处于这些情节中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推动故事往前发展的正是这些角色的反应,而非你的情节安排。一个角色决定冲进一着火的大楼,并不是因为你的情节设置他要这么做一而是因为他主观的性格促使他这么做。这也是角色塑造最为重要的原因。
有没有听说过《蝎子和青蛙》的故事?一只青蛙遇见一只蝎子,青蛙请求蝎子不要杀它。蝎子说,只要青蛙送它过河,它就不伤害青蛙。青蛙问:“我怎么知道我背着你的时候,你不会扎我呢?”竭子回答:“如果我扎你,我们两个都会死在河里。”青蛙觉得有道理便答应了。行至一半的时候,蝎子扎了青蛙的背部。它俩都往下沉的时候,青蛙问:“你为什么要扎我?现在我们两个都要死了。”蝎子用它最后一口气说:“因为这是我的天性。”那么你的角色的天性是什么呢?用好这本书里的原型,大概能够帮助你找到答案。
一个角色他最珍视和关心什么?最害怕什么?职业是什么?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平时有什么爱好?……还有很多很多问题,仿佛这个角色就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坐在你面前,正在接受你的深度采访。
书中作者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希腊神话,提炼出32个主角原型和13个配角原型,从他们关心和害怕的事物、动力、他人看法以及性格发展弧线、成长重大节点等角度,对这些原型的内心世界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和挖掘,并列举了众多影视角色、文学形象、历史人物让读者更直观更便于对比和理解。
站在小说作者和戏剧编剧的角度,若能成功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令人共情的角色会大大助力整个故事的色彩和发展,同时也在创造一个很有潜力的ip,ip系列的创新、衍生和传播也是目前业界格外重视的蓝海。
这本书能给不论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些经验的各方文学创作者提供探索角色本质的方法和指导,让更多人笔下的角色变得丰富饱满、立体多面。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