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的三四章分别从沟通与相处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实这两个方面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沟通是为了更好的相处,而良好的相处也可以促进沟通。
在这两个章节中,作者采取了一般的文章结构形式,先分析原因,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享了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一些经验,这种写作方式显得文章结构更为清晰,也符合我们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如在分析我们为何会喜欢抬杠的时候列举了:自尊的需求,宣泄的需求,认知域交集较小等原因,也详细分析在在家庭中为什么也会发争执的原因。同时,对青春期的孩子对待老师与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有所提及其原因,但在分析方面并未能真正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予以更有说服力的分析。另外,作者在分析沟通与相处的艺术时仍存在拼凑零散心理学知识的感觉,作者试图通过一些心理学大家的试验结论来支撑他在分析这两个方面。但通篇读完,留给我最深印象也无非是控制欲与熟悉感及对资源的竞争这几个方面,在结合我们日常小事方面尤其是家庭生活方面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在两代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其解决方法也自然无法做到有效。
这两章部分内容在前几章都有部分提及,从举例与作者对睡眠及对自身疲劳的缓解方面重复的相对较多,缺乏较多的事例来支持作者的观点,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经典事例,除此外不需列举其他的。我们需要的更有说服力的与我们日常发生的小事更直接的事例来参照,也会更深入体会。或许作者适合写短篇小文章,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就有了拼凑的感觉了。
对于社会惰化的理解,作者写的较为分散,总结起来应该也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对于绩效的量化考核,另一个就是增加群体凝聚力,在企业中尤其适用,但对于个人来说,对于与自己相近或比自己稍高水平的人相处才会增加动力,差别较大则不会出现促进的作用,所以,这也是倒U型关系的,作者在这个方面的解释忽略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想法。
在这两章内容中,作者提及了挫折-侵犯学说,也提及了罗森塔尔的皮利马利翁效应,还有情绪的ABC理论,这些确实是心理学方面比较著名的学说与实验,在短短两章内容中出现数量蛮多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本通俗的面向大众的书籍来说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可能会出现晦涩难懂的感觉,蜻蜓点水般的罗列不利用读者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似乎与本书的主旨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