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口疮、口臭,是胃出了问题

口病,是因为足阳明胃经不能下降。脾主肌肉,通过口来呼吸,口和唇,是肌肉的根本。《素问》说,脾和胃两气相合,脾主升清气,胃主降浊气,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唇口就不会生病。

唇口生病,原因在于太阴脾气下陷,同时阳明胃气上逆。阳明胃气上逆则阳明肝木之气不能下降,导致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热肿等病就会产生。

脾胃没有问题,口中清和没有味道。肝木郁结会产生酸味,心火郁结会产生苦味,肺金郁结会产生辛味,肾水郁结会产生咸味,脾土郁结会产生甘味。

口生五味,五脏的郁结,如果得不到土气,味道就不会自行产生,因为五味由脾土主导。心主导五臭(臊、焦、香、腥、腐),入肾脏化为腐朽。心属火而肾属水,土是水火的中气,水气从土中泛出就生湿气,火气郁结在土中热气就发作,湿气和热气相互熏蒸,口中的气味就腐败污秽且恶臭非常。

太阴脾经以湿土为主令,阳明胃经通过燥金化成气,脾病气就下陷,胃病气就上逆。口和唇的病,因为燥热的情况多,因为湿寒的情况少,主要原因在阳明胃经,不在太阴脾经。

然而阳明胃气上逆产生燥热,大半会因为太阴脾气下陷导致生湿寒之病。因此只清润上焦的燥热,却不助下焦的湿寒,治疗就能得其法。

甘草黄芩汤:甘草二钱、黄芩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石膏三钱。煎半杯,热服。治湿热熏蒸,口气污秽恶臭。

贝母元参汤:贝母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黄芩二钱。煎半杯,趁热漱口,缓慢咽下。热太甚,加黄连、石膏。治口疮热肿。

桂枝姜苓汤:芍药四钱、桂枝二钱、干姜三钱、甘草二钱、元参三钱、茯苓三钱。煎大半杯,温服。治脾胃湿寒,胆火上炎,导致的口疮。


资料来源:《四圣心源》

注:此文系笔者按古籍翻译整理,文中针灸之法以及药方皆源于古籍,仅供参考学习。若有需要,务必找专业中医师诊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眩晕方 一味大黄散 鹿茸酒 二方见上“三字经”注。 加味左归饮 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八钱) 山...
    子会说阅读 1,624评论 0 0
  •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胀为病 辨实虚 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气骤滞 七气疏 七气汤...
    子会说阅读 964评论 0 0
  • 圆运动 人身疾病,只分内伤病与外感病(温病应属广义伤寒范畴)。内伤病,属形质病,身体圆运动仍在,因形质的损灭必待经...
    土之土蛋阅读 2,860评论 0 2
  •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 9.金银花 金银花,别名金银藤、银藤、二色花藤、二宝藤、右转藤、子风藤、鸳鸯藤、...
    旷山燕阅读 4,149评论 0 0
  • 小引 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
    子会说阅读 77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