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开一个疗程的精神镇定剂

“凡是令你烦躁的,都会减缓你的抑郁。所以生活就是烦躁和抑郁之间的动态平衡。”

前一句是刘瑜老师说的,后一句是我自己加的。

“在这两种状态下若是用音乐排解,也要选择不同风格对症下药,不要颠倒。”

痛苦的时候,听同样忧郁的声音,在两种痛苦跨越时空维度达到了共振,它反而会抚慰你。如舒伯特晚期的钢琴奏鸣曲(如D959 II),肖邦的夜曲(如Op.48 No.13)。

相反,若是在抑郁的时候听布鲁克纳交响曲,我恨不得抡起东西就砸……


而烦躁和抑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丧”。

烦躁更像是一种欲望无法满足的躁动,或是乱糟糟地一齐涌来的情绪,海啸般摧残着内心的平静与秩序感。

甚至烦躁的源头其实并无可畏之处,然而病毒般的情绪却一旦产生就肆意蔓延,在所到之处打上一个个死结。

所以此时,在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之前,首先要重新梳理回内在的秩序。

烦躁的时候,我喜欢听巴赫,更喜欢弹巴赫。在巴赫众多作品中呈现出的“秩序感”,冷静克制的音符间仿佛贮藏着强大能量,抚慰着躁动,令人舒心。

在巴赫的时代,前奏曲是一种相对自由的作品类目,没有什么传统的格式需要遵守,而巴赫就借用这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前奏曲,开始了他历史性的实验。

理想中,键盘器乐的十二个半音振动比例应该是高度一致的,然而实际上,在巴赫以前一直都以“纯律”作为标准。这种方式虽然音响很和协,但由于各音之间振动比例不同、不平均,音与音重叠时就造成许多干扰及转调上的困难,有应用上的局限性。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就是这样伟大尝试的成果之一,他为二十四个大小调,依照顺序半音上行,各写了两首前奏曲与赋格。可以说,他用这种方式赋予每一个大小调生命,用音乐使它们各自的特点呈现出——“对的分类,是一切秩序的起点。”

有评论家说过,巴赫的音乐,更像是数学。主调与复调的戏剧性对话,复调与和声的完美对位,巴赫的作品中无一处不充溢着秩序感与仪式感,庄重而不刻板,严密却极富有美感。


写这篇之前,我通过各种渠道去找有关巴赫作品赏析的资料,无意间看到知乎大佬把评论区把一个非专业古典乐爱好者怼得体无完肤:

(部分截图。原链接:怎么理解「巴赫的音乐具有逻辑美」这句话? - 圭多达莱佐的回答 - 知乎

……吓得我都不敢说自己喜欢古典乐了。Orz

音乐分析这门学问实在高深莫测,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概也琢磨不透这些原理,分析出音符之间的所谓“逻辑”,在此无需,也不敢从理性角度高谈阔论。唯一能确定的是,在感性层面上,我从巴赫的音乐中听到了一种秩序的和谐美,在整个人处于一团混乱的时候找到了回归平衡的方向。

从乐谱到音乐,视觉到听觉,巴赫的沉稳克制莫名让人平静。

巴赫 十二平均律 C小调 BWV847 前奏曲(部分琴谱)。

作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一个强迫症重症患者的欲望被满足的一瞬间。

欣赏是如此,弹奏更是如此。于我而言,巴赫的作品独特之处就在于,他的乐谱上几乎没有音乐术语标识的乐谱,无需多余的情绪投入——在练习的时候后我可以自然而然地把所有感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乐谱和琴键上,从而完全屏蔽了琐碎的情绪,他平稳的节奏取代了我原有的乱七八糟,密集且规律的音符使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为现实焦虑,全身心沉浸在建筑物般规则却极具美感的音符之间。

要是一音不错地弹完整首作品,那简直能爽一整天。


写在最后,精神镇定剂既然是药物,也有上瘾的可能……请慎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章展开部分绝大部分都出自BBC纪录片《巴赫:激情的一生》的字幕难免有点翻译体。简介部分选自一个网友的360个人图...
    妙宗舶攸阅读 11,123评论 0 4
  • 爱吃妈妈做的菜,因为那里有浓浓的爱! 无论身处何方总会想起家,想起妈妈做的菜,一辈子回忆最多的是妈妈做的菜,往往想...
    虎笨笨阅读 4,417评论 0 0
  • 仅以天空和星辰为信仰 将石头回归石头 将寒冷化为箴言 北海的潮音和大鹏 的鸣叫一齐奔腾 秋水的涟漪,在今夜 遗忘了...
    阿丁h阅读 2,454评论 3 3
  • 告别自来也后,我几乎是一头冲进火影办公室,屋里面只有纲手一个人,坐在那儿不知在想什么,而且似乎是刚喝过酒的样子,脸...
    章瑾熙阅读 3,434评论 0 3
  • 拜读过不少大师的杰作,最后却发现,唯独她那本书,怎么也读不到尽头。她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已过不惑的中年妇女。 大多数...
    TOTOROO_阅读 6,389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