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像当今一样把育儿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年轻的父母们,在对待育儿这件事上,特别认真,特别努力;他们不断读育儿相关的书籍、不停的听讲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自己家庭的教养质量。但在日常生活养育中,依然充满了各种焦虑,各种矛盾,理论跟现实总是大相径庭。《游戏力》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对,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游戏力。
1、无游戏,不人生
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一个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就像一个成人没有能力工作的情况一样。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因为即使最简单的游戏,也蕴含着层层深意。哪怕就是最简单的传球游戏,你自己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会发现简单的一个接球动作,正是孩子在训练手眼和身体的协调性。游戏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2、游戏会带来快乐
和孩子在一起,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游戏一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比如说孩子早上叫不起来,你可以停止碎碎念,扮成孩子最喜欢的超级飞侠跟他说:“宝贝,快起来,我们要去执行任务啦!”把他代入到某个场景中,他或许就会很快恢复清醒。又比如说:孩子磨磨蹭蹭不想自己换衣服。这个时候,你也可以引入“玩偶剧”的游戏。一个玩偶说:“哈哈,他还不会自己换衣服吧!”另一个很不服气的回击:“他会的,他真的会自己穿衣服。”第一个声音会说:“不可能,他只有4岁啊,他不可能会自己换衣服。”这个时候,大概孩子就会自己主动去穿衣服了。孩子总是会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
很多我们养育中遇到的各种小麻烦,不防转换下思路。以游戏的方式,或更感性的方式来互动,不管是做家务、运动、作业还是制定规矩。
3、加入孩子的世界
重返童年,全身心的加入孩子的世界。在这里,就要强调放下家长的身段。“放下身段”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人必须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才能和孩子真正玩到一块。二是指大人在心态上要降下来,要跟随孩子,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比如有的孩子玩的游戏有攻击性,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用“照镜子”游戏的方式,模仿他的游戏,甚至更夸张,让他再感觉信任的同时,更容易反思这些攻击性的行为,这比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你必须找到孩子能够回应你的最有效方式,而只有当你进入他的世界,用他的方式跟他互动时,你才有可能找到这个回应方式。
4、游戏的魔力——建立联结
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孩子很容易感动孤单。要跟孩子们建立联结,重要的就是在游戏中注入联结,哪怕这个游戏看起来不合理,充满攻击性。比如男孩子们最爱玩的打枪游戏。你可以把它定义为“爱之枪”。“假如我被这把枪打中,我就一定会爱上开枪的人。”在游戏中,寻找跟孩子联结的机会,联结一旦开启,孩子也就会跟你再次敞开心扉。比如孩子总是紧紧的缠住妈妈,你可以跟孩子玩一个叫做“充电”的游戏。把孩子抱在怀中里,告诉他们妈妈要用“爱”给他们充电,从脚趾到头顶。两分钟的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也可以留给妈妈一点自由的时间!这就是游戏的魔力!
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关爱跟照顾,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通过细微的日常互动持续不断并坚持多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练习用游戏力的方法融入到日常互动中。游戏力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家长坚持联结,但由孩子决定联结的方式。这样,效果才更好。
5、成为擅长游戏的父母
很多家长们会觉得小孩子们的游戏很无聊,觉得没有精力也不太会跟小孩子一起玩。当然,孩子永远都需要独自游戏以及与同龄伙伴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但事实上,当大人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游戏时,孩子获得的乐趣会更多。当我们尽情地跟孩子玩耍时,会发现我们不但有精力去玩,还会发现竟然能在游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游戏中,可以跟孩子找到新的联结,孩子会更愿意将他们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跟孩子一起游戏,其实没有那么难,只需要我们放下身段,加入孩子的世界,再融入点自己的想法跟智慧而已。我们会发现,跟孩子游戏不会是浪费时间,反而会给家庭,给亲子关系带来更多的乐趣。
就像一位家长所说:“和孩子一起玩不可能一直都有趣,但我还是会坚持,我知道最后我们都会快乐。而且,我用他们的方式玩的越多,他们也就越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用游戏力的思维方式跟孩子们相处,你会慢慢发现,很多生活中的小冲突、不愉快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