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种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它讲的是不同阶段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时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表明,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可见,对孩子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十分关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
但我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更是“拼”的一个家庭的实力。正如《黄帝内经》讲的上医治未病,好的医生能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这在人们看来可能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古人就医讲究“望、闻、问、切”。问就可以知道患者平时生活有什么习惯,有什么喜好,都吃些什么东西……通过这些就可以判断他的身体会发展到什么状况。比如有些疾病会有遗传,有的是因为基因,有的可能就是因为习惯,比如有的家庭摄盐过多,那么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还会导致骨质疏松。所以好的医生可以让他们减少食盐的食用,从而避免一些心血管病的风险。
人的成长也是,原来大多数孩子的童年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和自己的父母息息相关,并将继续影响下去。如果没有什么状况发生,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孩子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就已经在他们三岁、七岁时已经现出来了。但这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来生活环境变化了,或者遇到什么事情的,就会打乱孩子成长的路线。比如有的父母开始学习,懂得和孩子正确愉快的沟通,并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指引。这样孩子的未来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的早期教育,也不要过分地“迷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很多孩子会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成为“一匹匹黑马”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