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正好下着雨,我跟儿子各自穿着雨靴、各拿着一把雨伞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老师。”一个大概读五六年级的小男孩拿着一把雨伞,带着一个更小一点的学生从自己身边走过,跟自己打了个招呼。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教授过的兄弟俩——大宇与小宇也是步行着回家。
我们就这样走在他们兄弟俩的后面。刚开始时,大宇一只手拿着雨伞,一只手搭在弟弟的肩膀上,尽量地让弟弟靠近他以免淋到雨。尽管这样做,小宇的书包还是被雨淋到了一些。
我心里正赞叹着,作为大哥哥的大宇真会照顾弟弟小宇。没想到小宇却开始扭动身体,埋怨大宇拿着雨伞,让他淋到了雨。结果不愿意哥哥拿着雨伞,直接将雨伞抢了过来,独自走开了……
大宇立刻轻声嚷着:“我也要雨伞,不然我会淋湿的。”听大宇这么一说,小宇竟然加快了脚步,跑开了。我心里想着,只要大宇愿意,他是完全能够追上弟弟并将雨伞拿到手中,两个人再次一起走的。
可我的想法完全错误,小宇压根就没有让哥哥跟他共撑一把伞的意思。急跑了几步,转过前面那个弯,不见了身影。
看他这样,大宇只能沿着路边的屋檐下追了过去。当我们也转过那个弯之后,我看到因为没有雨伞只能沿着屋檐下走的大宇,用两只手搭在自己的头上,尽管口里继续咕噜着,样子却并不怎么恼火。幸好,此刻的雨渐渐小了起来。
哦,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自幼爸爸、妈妈就教导大的应该让着小的,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习惯。大的照顾小的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小的却经常可以不顾大的感受,任意而为。偶尔小的还会欺负大的,因为每一次闹矛盾,大人的第一反应基本上总是先批评大的。我身边有俩孩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
在现实家庭教育之中,许多家长总是以一种固化的态度与概念去教导孩子,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人为的不公。一如眼前的大宇与小宇,本来大宇拿着雨伞是有尽全力保护小宇的。可小宇只因觉得雨伞这么被哥哥拿着,自己会淋到一点雨就完全不予合作,独自占有了整把伞,让哥哥淋雨。这么做,小宇一丁点都不觉过分,而他已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已经过了懂得这件事情的应有年龄。
许多时候,家长就是这样教导着孩子的,以至于孩子不能学会据于现实去处理事情。而实际上,大的并非就得一直让着小的,除了小的在很小的年龄里,什么都不懂的那段时间里必须这样做之外。随着岁月年轮地不断滚进,孩子应学会据于现实采取应有的反应,而不是让大的一味忍让小的。否则的话,小的不能学会体贴、尊重大的;大的则学不会据理抗争争取应有权利。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大的、小的都是一种伤害。
记得有一位朋友,她们家中姐妹、兄弟四个人,朋友最大。朋友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只要弟弟、妹妹一吵架,第一个挨骂的人定然是她。管不好,父母会说:“作为大姐姐管不好弟弟、妹妹!还跟弟弟、妹妹一般见识!”不管了,父母会说:“看到弟弟、妹妹吵架了也不晓得管一管!”总之,朋友的感觉是,弟弟、妹妹怎么闹都没事,唯有不闹的她最终会挨批。她说那时的感觉真的特别不是滋味,很恨爸爸、妈妈老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弄得自己在弟弟、妹妹面前一点长姐的威严都没有。
“没有了威严,又怎么能让弟弟、妹妹信服自己,听从自己的管理与劝解呢?”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可朋友一讲起这个,仍旧难以释怀。
面对多个孩子,请父母们本着据于现实的理念去教导他们、引导他们学会据于现实做出反应,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拓展出去的其他关系。而不是一味以“大的要让着小的、照顾小的”概念去“规范”他们的言行,否则对他们任何人都是一种伤害——使得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面对任何人都难以做出恰如其分地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