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不管中学还是高中,老师都一在强调不能偏科,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理论,一个桶能装水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时来说就是总分。
而在高考中,总分就代表着你到底能上专科还是本科,所以老师们一直在强调要平均发展,保持每门考到及格,只要及格,上个好点的大学基本没问题。
这样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要把精力发在多门课程上,平均发展才最稳。这个木桶理论造成的思维定势对于自己毕业之后的工作影响太深,见到人都会说这也会,那也会,其实就是什么都不会,因为没一个专业的。
就像一个运动员,如果每天的时间分成三份,练习长跑、游泳和举重,各项运动都不错,没有短板,都能冲进奥运会前十名,但没一项能拿冠军。
比如现在这个移动电商时代,你觉得这也可以做,那也可以做,如果都去做的话肯定赚不到钱,因为都没有深挖,更多的情况就是你根本没有精力去同时做那么的项目!
所以一定得从木桶理论形成的思维定势给跳出来,专一做好一件事,在1米宽的地方做出1公里深的产品。
晨兴资本的刘芹曾说过:“我碰到过太多比我更聪明的人,不够坚持,我碰到太多能力比我强的人,不愿意做小事。我过去十几年其实每天都在做很小的事情,我只是连续做了十六七年而已”。
上述的话很好的解释了1米宽的地方做出1公里深的产品。
那么什么又是“反木桶理论”?
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注意力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
上述是百度百科对反木桶理论的一段解释,讲的很高大上,但是对于我来说基本没用。
我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行业,努力深挖,持续的扩大自己的长版,对于自己不会的短板的全部交给别人来合作,若有效果,直接复制扩大做乘法。
按照算术来说就是:增加认知,聚焦一点做减法;加上微信上别人都不会的用户思维以及核心用户思维;业务拆分,不懂的找人合作;复制裂变做乘法执行一万遍。
比如:如果公司财务不专业,可以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人力资源不给力,可以聘用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如果市场公关差点意思,许多优秀的公关公司等着为你服务。
史玉柱也说过,不要所有环节都做,只做自己最熟悉的那部分,做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只用自己最特长的那一部分。
你是哪种思维模式呢,是不想有短板的木桶理论,还是只专注于自己长处的长板理论呢,希望是后者,最好是后者。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