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衣食住行与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许多朝代的更迭都与百姓日常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而现今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也没了食不果腹的困扰,一日三餐也成了百姓们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甚至很多人还要喝下午茶和吃夜宵来满足自己的爱好与习惯。那在物质缺乏的古代普通百姓每天要吃多少顿呢?一日三餐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实际上,古代的人一天吃几顿饭与他们的生存状况有很大关系,例如在先秦时期,因为农业还比较落后,那个时期可以吃的食物与粮食都很少,因此在当时也只有皇家才有能力吃四餐,诸侯们基本都是三顿饭,而平民和小官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餐。
那时的古人把每天的第一餐在上午九点左右食用,叫“朝食”,也称“饔(yōng)”,第二餐在下午四点左右食用,叫做“餔食”,称“飧(sūn)”,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朱文公朱熹,就在他著作的《楚辞集注》当中写到:“朝曰饔,夕曰飧”。
一直到汉朝时期,老百姓和小官依就是每天两顿,然而在贵族中,已普遍实行了每天三顿制度,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了早、中、晚餐的讲法。据记载古时帝王对反叛失败的淮南王,流放到边疆的圣旨上就提到了"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每日三餐这一习俗,在魏晋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才逐渐形成,但真正成为主流的习惯,则是在宋朝时期,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宋朝对商业发展不加限制,使全世界的货物流通,并涌向我国的重要城市,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再有就是当时晚上已经取消了宵禁,夜生活也变的多姿多彩,百姓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每天的第一餐和第二餐的时间也往前推移了不少,人们形成了吃夜宵的意识和习惯。
就这样一日三餐的习俗从宋朝持续到明朝末年,一直到了清朝时期再次改成了一日两餐。一方面是因为常年战事,青壮年的劳力减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在耕种土地,这样也就导致了无法保证粮食的产量,再加上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也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普通百姓为了生存,也只能由一日三餐改为了两餐。喜欢历史?可以-到公众号:历史禄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清朝时期的统治者为满族人,他们在没进入中原地区之前,一直生活居住在气候和环境恶劣东北地区,由于天气的原因,人们早早的就躲进了帐篷里。
因此当地的饮食习惯一直还是一日两餐,即使到了中原后,也并未改变以前的习惯,即使是清朝时期的宫廷里,也一直保持着一天两餐的传统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