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537天。公众号搜索赵君可以查看最新文章。
之前在赋能群内与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正好与娟宝对第二节心灵与肉体进行了分享,今天晚上得空将文字与大家呈现。
那究竟是心灵支配身体还是身体支配心灵呢?
阿德勒说心灵和肉体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缺一不可。心灵可以支配肉体,肉体也可以影响心灵。
把心灵的表现称为精神,把肉体的表现称为行动。
对于心灵,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核心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了达到目标,精神支配行动前行。
对于肉体,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向着最理想的状态去发育。肉体发展过程中,精神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人的生命从始至终心灵和肉体的合作就在不断的进行着。
精神的力量,还能弥补肉体的缺陷。
有器官缺陷,会遭遇很多困扰,但是只要心灵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方法,器官缺陷也是一种能使人向前迈进的刺激,能够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比如我们熟知的海伦凯勒,霍金,阿德勒,都是有器官缺陷的,却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尼克·胡哲,对我影响蛮大的。他是“没有四肢的生命”组织创办人、著名残疾人励志演讲家。他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如果他们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器官缺陷,后期就有可能会变得性格偏执,也有可能会出现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孩子自身有什么缺陷,都不要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陷上,可以试着从精神层面上寻找解决方法。
在工作的时候如果自己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用缺点与别人的优点对比,自己不仅心情不畅,还会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把目标放在贡献自己,寻求合作上,可能会摆脱缺陷,实现人生价值。
刚才举到的是正面的例子,灵与肉如何合作不好,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比如孩子尿床这个行为,往往我们以为是身体缺陷的表达,实际上可能是孩子通过这样一个行为来引起关注。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心理需求。他们用这种方式逃避对自卑的感受,我们反过来发现精神可以影响行动。
肉体的表现有很大一部分是心灵的外在化表现。所谓的相由心生,所谓的精神气质,就是内在显化的形式。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表现却无法理解它背后的意义,尽可能简化为一个单纯的行为。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里,个体就已经奠定了自身心灵统一的基础,并建立起了身体与心灵之间的联系。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多的去灌输、培养那些与别人合作的意愿。并在孩子表现出合作的意愿时鼓励、赞许,以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培养好的人生态度。
晚安身体与心灵,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