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交通的思考
未来新技术、新模式在资本的驱动下,正在不断的冲击传统的城市交通,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冲突刚平,共享单车与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硝烟又起,智能驾驶、共享汽车、城市交通大脑等概念也开始发力,如何对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不再是疲于应付,而是主动谋划、积极响应,成为新时代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应对未来交通变革呢?作者认为需要3个正确的拥抱未来的姿势: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主动创造未来。
1、看到不可见
如果看不见未来,肯定难以有效应对的,如何能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呢?借用美国资深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在《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一书的观点,可以将趋势分为硬趋势与软趋势,然后再做出判断。硬趋势是基于可测量、可感知、可预测的事实、事物或客体得出的推测,而软趋势是指根据似乎看得到、似乎可预测的统计得出的推测。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就是硬趋势,而移民火星就是一个软趋势。智能驾驶是一个硬趋势,智能驾驶何时落地就是一个软趋势。有“预言帝”之称的凯文·凯利也主要是在预测硬趋势,具体内容可以看其新书《必然》。知名交通专家林群也强调,交通规划师需要把握大的趋势和大的格局。
未来交通发展有哪些大的趋势呢?结合各位专家讨论的意见,作者认为可以归纳为3点:
1)新价值
就是人的价值观将发生转变,比如传统的思维常常过份注重机动车交通,现在逐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交通的本质在于满足人和物的移动,强调城市交通品质的提升,强调可持续、绿色、正义。对慢行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让城市整体慢下来的可能性很小,但局部地区慢下来却成为可能。
2)新技术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开始开花结果,比如深圳、武汉等城市已经实现了停车的地磁自动检测,手机快速付费。
3)新治理
面对新的价值观和新技术的发展,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也需要作出转变,及时梳理新的目标、新的定位和新的治理模式。1995出版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提出的目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目前在编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范》提出的目标是“支撑和引导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道路规划已经不能在所有的城市满足交通需求增长,并保证畅通。深圳、武汉和昆山等城市开始探索主动式的需求管理,通过绿色出行积分制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强制性行政或者经济手段。
2、做到不可能
未来的价值与传统的认知水平会存在差异,所以在交通规划的落实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冲突,这时候还需要一定勇气。从何梅院长的介绍看,武汉在这方面作出了榜样,敢于在东湖将机动车道改为绿道,将交通量比较大的中山大道改为公交和慢行专用道,而且获得了市民的广泛认可,也获得了国际大奖。当然这个结果还比较好,再进一步,如果反对声音比较大怎么办?如北京三环改公交专用道,现在来看,市民也慢慢适应了。总体来看,如果交通改善措施,符合市民的价值观,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值,还是非常值得做的。
3、主动创造未来
预测总是有难度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近些年,国内的城市交通好像总是疲于应付,总是陷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困境。与其预测未来,不如主导未来。
比如我们判断大城市核心区的主导交通模式是“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那我们就应该主动谋划与之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持续进行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环境,而不是等到交通拥堵影响到城市社会经济运行了才开始着手。当我们认识到道路设施的建设未来将难以为继,我们就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来提高交通系统运转的效率。
如何应对新时代城市交通需求演变与治理变革。总结下来是12个字。
1)坚定信念:硬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也必须预测;
2)鼓起勇气:要能突破传统价值观、技术水平等的限制;
3)运用智慧:与其预测不如创造。
(根据国内某交通研讨会作者发言整理,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