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长说,张清珍老师是平时默默无闻的老师,她的爱好和工作是一样的,在她的班级里,班级就是孩子们的家,让孩子们对班级有家的归属感,有对班级的荣辱感,有对老师的个人情谊在。所以,孩子们更爱护这个集体。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解读出了偏差。一位优秀的律师,在为当事人作辩护的时候,不是应该在感情上偏向于当事人而去做无罪辩护,而是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面对他要进行的诉讼,尽可能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如果他因为感情因素而偏私于一方,即使他最终取得了诉讼的成功,我认为他也不算是一位公正的律师。同样,如果他是公正的,即使是为一位万恶不赦的罪犯辩护,他为对方争取平等权益的工作也是无可厚非的。
教师的特殊身份,好像要求老师首先是带着感情来处理工作的。为什么教师的第一品质不应该是公平公正呢?就像一个学生违反了学校的某些规定,应该是本着宽容还是严格策略,好像是见仁见智的事,有的要求严格被评价为很好,有的采取宽容又被吹捧为很有爱心,我自己在执行此类事情上,内心里总是处于矛盾徘徊的边缘。我内心里需要一个标准,让自己不再犹豫。
现在想来,爱也罢,公正也罢,宽容也罢,严格也罢,处理问题时,我们显然类似于法官,要对事件而不是学生进行权衡,但现实的教育法,对某些事件虽然有一个大致的准则,但对学生,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处理方案,这就需要所谓的教育智慧,去把握尺度,灵活处理问题。
这里,似乎教育的评价,不应该只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教师对于教育法的学习后内化的价值评判。即使相同的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教育策略,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背后的教育理念可能是一致的。也或者是,相同的策略,呈现出的教育效果截然不同,也许就是它背后的教育理念完全迥异的原因。
这样,好像解决了自己内心里的一些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做法,与这些优秀的老师也没什么不同,可效果却有差距。为什么自己的教育情怀与爱好与他们也没有什么不同,可所得的外界评价迥异。
胡老师在产假期间因学校需要提前上班,胡老师表面严厉实际温柔,胡老师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在别人休息时多努力,多用功,胡老师教育学生“有旗必争,有奖必拿”,胡老师像朋友一样,和我们分享好吃的。胡老师孩子脚受伤了,她没有回去照看,而是一直陪伴着我们,胡老师中午在办公室累得睡着了。。。。。。李校长用这样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来写这位优秀的胡老师。相比之下,那些不那么优秀的老师也就在李校长心理产生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仿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优秀的标准。希望天下的校长,先把老师人性化,而不要把老师往神化上推波助澜。
看着一天工作时间表上的“冉哥”,我也不禁感叹,如果每一个老师都像冉哥,那么会怎么样?还有许许多多的“冉嫂”,“冉儿们”,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付出是需要的,但是过度付出,我感觉并不值得提倡。从“冉哥”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看,我也希望冉哥能有自己的一点私人空间。
由此,我想到,有许多篇章的题目,都在向我们昭示:看,这就是优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