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少数服从多数,有什么不好?
在每周三的讨论课上,1名嗜烟如命的男学生9名不抽烟的大学生共坐一堂,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本次主题的看法。
整体来看,讨论课的气氛融洽,大家相处得很舒服自在,只是画面有点违和:嗜烟男习惯性地一边抽烟,一边讲话,全然不顾当烟雾缭绕在大家周围时同学们的表情。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思考,这个问题应当由谁解决?
老师?抽烟者?不抽烟的人?学校?政府?
斗胆猜测,大部分人会选老师。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我们且往下看:
这样的讨论课持续了两个月,老师对此不发表任何意见。不是这个老师不考虑大家的感受,事实上这个老师家里有两位抽烟人士,从小就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长大,习惯成自然,她根本不知道有这个问题存在。
这时你会选择谁来解决问题,如何解决?
由于同学们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友谊,一直没有人发出尖锐的声音。直到有一天,老师有事迟到,同学们自发组织起讨论会,主题为“教室内的空气污染”,不抽烟的同学们一一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若干条建议如下:
1在上课前打电话提醒抽烟者不能携带雪茄进教室。
2把抽烟男轮胎的气放掉,以气还气。
3每天凌晨四点半打电话询问抽烟男为什么要抽烟。
经过一番讨论后,抽烟男终于弄明白了大家的意思。由于这种方式让他没有被冒犯的感觉,经过稍微修改建议后,他主动选择了在上课期间不抽烟的规定,同时他提出每个同学带一些口感比雪茄好的零食一起分享。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富有创意的。按照常规的解决办法,只能满足一方的要求,另一方闷闷不乐地接受“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牺牲少数人的意愿成全多数人的解决办法不是最好的办法。
作者提出第一个锦囊: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这样做不仅是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感受更真切,也因为在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
许多家长、老师和公司领导非常喜欢以命令式的语气做明文规定,建议以上的故事可以多读几遍。
02当“停车难”困扰到大学教授时
自从福特先生发明汽车后,人类社会从此多了一个困扰:停车难。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方。有车一族设置闹钟时,把起床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提前,并非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很可能是为了理想的停车位。
某大学校园里的停车场已经完全不够用了,不得不在离学校500-1000米的地方增加停车位。每到阴雨连绵或狂风暴雨之际,大家都愁眉苦脸,谁也不想冒着雨雪风霜走那500-1000米的路程。
这时候,我们来思考: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教职工?大学校长?州政府?
还记得作者提出的建议: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因此这件事应该牵扯不到州政府,让我们的当事人自己解决有可能是对的。
正常来说,校长最有话语权,并且也是当事人,他是否可以安排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呢?
非常聪明,看来大家已经懂得学以致用了,但事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我们的校长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校长有专用停车位!他完全没有停车困难的烦恼,他凭什么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呢?
在社会上,很多问题源自系统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他们并未亲身体会过应该由他们“负责任”的问题。如果有办法让他们亲自体验下自己制造出来的“麻烦”,或许很多发明会改善很多。
既然校长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学生们开始发挥他们的天赋:伸张正义。
“凭什么校长就有这样的特权?”学生愤愤不平地抱怨着,有人发起“挑战权威,追求正义”的组织,设计出各种让专用停车位“有名无实”的办法。
校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出通告:凡是在他的停车位上停车的学生将被立即开除。
停车难的问题困扰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学校教职工,其中就包含热爱思考的教授们。教授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把这个问题进行下定义:这是我的问题。
当这个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从烦恼中解脱。问题的来源是什么?
没有停车位?并不是,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有大把停车位,烦恼来自于我总是占不到最近的停车位。
试试反过来想:如果我不追求最近的停车位,我追求的是最远的停车位,那我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我的问题:从最远的停车位走到办公区花费很多时间。
如果这个时间我能利用起来并创造价值,就不会被浪费了。
不断发问,问题的本质会自行显现。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问题的定义:如何利用我从停车位走到办公区的时间?
植物学教授说:“我可以研究沿途的植物,看看他们在不同天气中的变化。”
环保学教授说:“我可以沿途弯腰捡10次垃圾,身体力行地参与环保公益并减肥!”
还有教授说:“我带上步数计,测量每天走过的路程,由此激发了对公度量衡系统的兴趣。”
当这个问题变成教授们自己的问题后,大家都乐意把车停到远处,并且利用沿途的时间培养了好行为和好习惯。
第二个锦囊: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小会儿也行。
人生永远不会有永恒的救世主,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考。
这两个思考锦囊,你学会了吗?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