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但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见到“老好人”式的人物,他们总是有求必应,从不与人发生争执,甚至常常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更别说拒绝了。其实在心理学的角度,大多老好人不是不愿意拒绝,而是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迎合别人才能获得认可,而拒绝别人通常会让他们产生莫名的负疚感。这类人被称为“圣母型人格”,他们最明显的特质是,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这里的“圣母”是指行为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圣母们一味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行为是很被动的。举个例子,我也是圣母型人格的人,我很讨厌吵闹,但还是常常被朋友叫去人多的地方玩(他们并没有强迫我),我总是行尸走肉般的逛完街后筋疲力尽的回到家,心情还是乱糟糟的。
所以很多事圣母并不是喜欢做,而只是不擅长拒绝,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中付出很多,但也最痛苦。
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中给出了很多方法来解救我们这群受尽委屈的圣母们。
雅基·马森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拥有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曾在伦敦知名的霍洛威监狱及圣托马斯医院从事心理学临床工作,现在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但她原来也是个“圣母型人格”的人,曾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开车陪家人去划船,受伤十天后才到医院就诊,所以她对“圣母”们的心理非常了解。
《可爱的诅咒》从心理学方面说明了“圣母型人格”的源头,并给出具体的方法教你走出心理的束缚,雅基·马森也在书中写出了她部分患者的治疗过程,让你知道“圣母”是可以被治愈的。
这本书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心理方面,你要知道自己的圣母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并接受它;其次是行为方面,具体怎么做才能摆脱“圣母型人格”的控制。
一、为自己着想
我有一个朋友,不开灯就睡不着觉,稍微黑一点的地方是绝对不敢去的,她说这是小时候留下的阴影。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很早就出门工作,只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所以她常常凌晨醒来时发现黑漆漆的房间一个人都没有,总是哭着等爸爸妈妈回来。她对黑暗的恐惧就源自那个时候,她潜意识里认为黑暗代表自己要被抛弃,这种心理暗示一直延续到成年。
“圣母型人格”通常也形成于童年时期,《可爱的诅咒》中说,七八岁的孩子是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别人的行为和世界,当他们感到恐惧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形成一些死板的个人规则,比如我那位怕黑的朋友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不关灯,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开我。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指责,潜意识里可能认为,只要我不犯错,就不会受到批评,别人就会爱我。这种思维延续到成年就会形成我们今天说的“圣母型人格”。
其实我想跟你说两点,首先,“圣母型人格”是长期的成长环境慢慢塑造出来的,虽然它常常让你很痛苦,但它不是一种缺陷,是你个性中的一部分,不要因此感觉懊恼,圣母们往往更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其次,你对很多事情的恐惧通常来自于童年时期,雅基马森把它叫做“学步幼童恐惧”,大脑保留了孩童时代的记忆,但事实上它无法对你造成任何实际的伤害。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圣母型人格主要源于我奶奶,在小学和初中这段重要的性格成型期我是和她一起度过的,那时候她很严肃,对我总是无穷无尽的批评,所以我在成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极度不自信,很怕犯错,脑海里总是有个声音跟我说“你不行”,但很多事我不仅做了而且做的很不错。
所以你要打心眼里认可自己,爱自己,这句话不是鸡汤。“圣母型人格”评判自己的标准不是自己的能力、行为、成就,而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的评价是“内源”,别人的评价是“外源”,圣母们的外源往往比内源强势许多,也就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强化内源就能改善很多问题,而认可自己是最好的强化内源的方式,因为几乎所有的强大都是源自内心的。
不用怕,多为自己着想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会有人跳出来指着你鼻子骂你。当然,我也不是让你放弃对别人好,而是建议你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别被“别人的观点”所绑架。
二、“圣母型人格”泛滥时怎么办
虽然内在的强大很重要,但我们生活中难免和人打交道,“圣母型人格”泛滥时,靠盘腿打坐修炼心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雅基·马森给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1)把“应该”变成“可以”
“我应该照顾所有人的感受”和“我可以照顾所有人的感受”是不是区别很大?为他人着想是件好事,但当它变成一种束缚后就很痛苦了,“应该”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义务,但“可以”代表你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当你再出现牺牲自己服务别人的想法时,尝试把“应该”变成“可以”。
2)每天写日记
日记的格式是:事件+个人品质。比如,今天去打羽毛球了。我是个健康、富有活力的人。
即使再小的事都值得你写下来,虽然频率不限,但建议你一天三次规律性的记录。
这有什么好处呢?“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缺点,其实这很好理解,就拿我的内向型性格来说,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变得外向都比不上天生外向的人,还不如发挥我性格中的优势。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说,你往往会成为自己认为的样子,如果你过分关注缺点,就会永远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
3)与住在心里的孩子谈一谈
我们前面说过,内心的恐惧源自童年,但这个恐惧无法对成年的你造成实际的伤害,所以你可以把恐惧看成一个胆小孩子,每当面对让你恐惧的事,你可以跟他说:
你先去别的房间待一会,这里交给我处理。
这是个实际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理暗示,把你的“学步幼童恐惧”和成年理性分开,你能更理智的处理问题。
4)你没有辜负任何人
“圣母”们通常在拒绝别人时有很强的负疚感,觉得辜负了别人的期待,但“辜负别人”和“令人失望”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我们约好见面,但我因为不可控的突发事件不得不取消约会,你可能会失望,但我并没有辜负你,如果我丝毫没把这个约会放在心上才是辜负。
强迫自己去迎合别人往往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如果你确定自己的拒绝是合理的,但对方却因此不开心,那是他的问题与你无关。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所以要习惯让别人失望。
5)有选择的微笑
笑是好的,但在表达想法或命令时就需要严肃点。而且在真正发脾气之前假装你很生气,会让你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力。你只需要冷静平稳地说出想说的话,不要微笑,告诉对方你的态度就可以。
6)有话直说
圣母们请求帮助时总觉得是在麻烦别人,因此说话拐弯抹角,微信聊天时还习惯加很多没用的表情,这些行为多少有些讨好的意味,其实有事说事,事情会简单很多,你永远想象不到清晰表达有多重要。
7)卡壳唱片技巧
“拒绝”对圣母们而言真的是件很难的事,卡壳唱片技巧能帮助你清晰传达自己的想法,顾名思义,就是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表明立场,只需要记住自己真正的想法就不会被别人说的话带偏。
不断重复一句话听起来有些傻,所以这里有个格式:我听得出你很心烦/压力很大/只做老板交代的事……,但是……(插入你要重复的信息)。
以上都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技巧,其实圣母们最重要的加强内源,当你真正明白每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个体,并且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时,才能真正摆脱“圣母型人格”的束缚。
雅基·马森也是一个“圣母”,所以《可爱的诅咒》并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研究或调查,而是她本人的经验总结,再加上雅基·马森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本书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圣母型人格”自救指南。她具体分析了“圣母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