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第十五章(不欲盈——社会文化的特点)

第十五章(不欲盈——社会文化的特点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主题和前后文关系】

本章阐明社会文化的“不欲盈”。“不欲盈”解释了第四章的“或不盈”和第九章的节制原则。

【词语释义】

“善为道者”:善于运用社会文化的人。

“微妙玄通”:能通过微小的变化实现十分隐秘的变通。

“容”:面容,形态;

“为之容”:描述他们的形态,讲述他们的做法。

“豫”:安稳;

“若”:两事物的趋同性,这里表示社会文化在具体事务上的运用;

“豫兮若冬涉川”:安稳呀!就算冬天走向河流也不会焦躁。

“犹”:深谋远虑;

“犹兮若畏四邻”:深谋远虑呀!能应对令人畏惧的四方邻居。

“俨兮其若客”:表情严肃呀!去迎接客人。

“涣”:散开,各自去准备;

“涣兮若冰之将释”:各自去准备呀!等待冰雪消融后及时开展生产。

“朴”:事物的适用性;

“敦兮其若朴”:敦厚呀!顺应了各种器物的适用性。

“谷”,溪水;

“旷兮其若谷”:宽广豁达呀!能运用好流动的溪水。

“浑”:浑然天成;

“浑兮其若浊”:浑然天成呀!能处理好浑浊的溪水。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做到在溪水浑浊的时候停下来,静静地等待着让溪水变得清澈!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长时间保持平和,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孕育万物!

“保”,本义:背子于背。引申:拥有,坚持。

“不欲盈”,不会去寻求最圆满的结果。

“蔽”:小草;

“不”:缠绕;

“新”:同“薪”,短木棍;

“蔽不新成”:亦作“蔽而新成”,用小草缠绕木棍的方法搭成了房子。

【叙事逻辑】

通过古人的日常生活阐明社会文化不欲盈的特点。

【白话文】

古时候善于运用社会文化的人,能通过微小的变化实现十分隐秘的变通。深奥而没法理解。正因为没法理解,所以只能勉强讲述一下他们的做法:安稳呀!就算冬天走向河流也不会焦躁;深谋远虑呀!能应对令人畏惧的四方邻居。表情严肃啊!去迎接客人;各自去准备呀!等待冰雪消融后及时开展生产;敦厚呀!顺应了各种器物的适用性;宽广豁达呀!能运用好流动的溪水;浑然天成呀!能处理好浑浊的溪水。谁能做到在溪水浑浊的时候停下来,静静地等待着让溪水变得清澈!谁能长时间保持平和,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孕育万物!拥有社会文化观的人。不会去寻求最圆满的结果,正是因为不去考虑圆满的结果,才用小草缠绕木棍的办法把房子搭了起来。    

【深度解读】

不祈求圆满的结果是因为,社会历史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在做的一切实际上是希望能在将来发挥作用,而将来的情况可以做设想,但并不能完美预测,过分追求完美是毫无意义的。

“蔽不新成”的解释有很多种,从整句话的口气上理解,“蔽不新成”应该是在讲一件比较直观的事情。各种弯弯绕地去解读,还不如直接说一件具体的事。不管怎样解读吧!总得体现“不欲盈”的观点才好。

链接:第十四章

链接:导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子在这一章节里面,又搬出这个玄妙之“道”,他认为“道”就是谨慎小心,就是“豫兮,若冬涉川”;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十四施无畏力阅读 4,640评论 4 4
  • 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通过描述“古之善为士者”的行为和气质,展现了得道之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以下...
    冰雨9527阅读 1,352评论 0 1
  •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
    三嚼阅读 3,570评论 0 1
  • 第15章 微妙玄通 第二节 【原文】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①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②。夫唯不盈,故能蔽而...
    清风8351阅读 3,375评论 1 15
  •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梦话桃花源阅读 1,540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