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招聘季即将到,预计本年度约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身的生活和发展,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目光。
怀着“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毕业生都希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除此之外,越是小地方往往越是讲人情、拼关系,若是没有扎实的人脉关系,即便回去,也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这也是不少优秀人才外出漂泊的深层原因。因此,单凭亲情纽带和地域认同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的顾虑,尤其在一个竞争无所不在的社会,岗位、职业、生计乃至利益的计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会变得十分苍白,不可能给大学生提供足以让其返乡的全部心理支撑和价值判断。
号召大学生“回家”就业,既表现出家乡对人才的渴望,对知识的尊重,又反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要想打破“引不来、留不住”的僵局,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短期内,尽快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切实拿出诚意、拿出岗位,并提供一定的优厚待遇,吸引人才返乡,返乡了有事可做。
其二,还是该着力构建一套公开、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下力气打破封闭的人情圈、关系网。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能听任人情关系侵蚀当地的就业生态。
人才的发展终将带动地区的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并开辟商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时代课题。
从长远来看,区县甚至村镇若想真正出现人才涌流的局面,恐怕还需从制度层面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具体的举措。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领导机制。建议市、县(区、市)、乡镇建立由领导挂帅的“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工作协调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增强工作的紧迫性、主动性、前瞻性,自觉站在前台,敢于搭台唱戏,主动招贤纳才,不等客上门。
二、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返乡创业人才的素质提升力度,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活动和创业讲座,使返乡创业者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现代管理知识。对已经成功创业的企业主开展改善企业管理、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已创办的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试点推行机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试点推行以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返乡为主的“人才回归工程”和以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功能,把工业和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引导返乡创业的“大本营”为主的“聚才创业工程”。
四、典型引导机制。加大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选树优秀返乡创业典型,并在每年的双创周活动期间开展创业故事分享会,在全市营造良好氛围。
五、督查考核机制。将返乡优秀人才创业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确保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地方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即在未来的日子里,区县地区如果能够出台更多利好政策,吸引和善待返乡大学生以及外来人才,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相信很多优秀人才一定不会扎堆儿北上广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