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中国的崛起直接得益于全球化。由于本土制造业体量巨大,全球产业链向我国聚集。另外我国的出口模式也逐渐脱离“来料加工”,制造业附加值迅速增加。但是这些巨大成功背后也孕育着重大问题:
- 内部经济结构失衡:重生产、重投资,相对轻民生、清消费,导致与巨大的产能相比,国内消费不足,而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
- 由于第一个问题,导致了国外需求的不稳定和贸易冲突。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这一节主要讨论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这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直接相关,也影响了对外贸易失衡。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消费不足。
我国政府消费比较稳定,但是居民消费在国际水平上比较低,而且从80年代到2010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降低15%左右,后面几年有所回升。
居民消费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储蓄,所以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下降一般就两个原因。
- 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下降。
- 储蓄率上升。
而这两个问题在我国都有发生,这都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关系。
高储蓄
主流观点认为的原因有三。
- 计划生育。孩子减少后,养儿防老的功能减弱,父母会提高储蓄意愿。而这批独生子女成长起来后,工作、养家压力更大,因此再次推高储蓄比例。
- 房价上涨,人民需要存首付、还贷款,降低人们消费享乐的欲望。
- 政府民生支出不足。这里涵盖很多愿意。比如政府重开发、工业,教育、医疗投入不足,个人需要支付的比例比较高。其次还有户口问题,外来人口较多,政府按照户籍来规划福利,外来人幸福感较低,很多地方家人不在一起生活,独居的人没有过多消费欲望,还会存钱给家里寄。
可支配收入比例低
中美贸易冲突
主要讨论对外国形成的冲击和反弹。
关于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是指有些国家顺差、有些国家逆差,全球范围顺差和应该和逆差和一样(由于记账和逃税问题,会有轻微插不上现象)。可以用所有国家顺差和来描述全球收支失衡严重程度(用逆差和也是一样的)。
- 21世纪初失衡加剧,08金融危机前达到巅峰(占全球GDP的1.5-2%)。
- 逆差基本由美国构成,顺差由中国、欧洲、中东构成。
- 金融危机后,失衡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美国消费支出缩减,并且美国大力发展页岩油气革命,从进口转出口,降低油气国际价格。
美国每年进口大于出口,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美国是欠债从别的国家借资源(因为美元流出后往往通过美债的方式流回美国,最终的线上就是资源到了美国,而美国没掏钱只是记了一个欠债)。所以美国的违约风险极低,因为美国可以印钞。
就业与政治冲击
美国人一直鼓吹“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美国就业率开始猛降。但是一种说法是,看美国的制造业相关GDP占GDP比重一直很稳定,其实是典型的技术发展和生产率提高的表现。但是,没有人关心真实原因是什么,反全球化爆发、民粹主义强烈,美国人就是执着相信“全球化是祸根、贸易保护是良药”。
技术冲击
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的技术冲击更加实实在在,这也是中美贸易冲突和美国技术封锁会长期化的根本原因。
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上我国超过美国;紧跟着就是学术上,“自然指数”,根据数据预测2025会会赶上美国。
理论上,贸易制裁对中美都有打击,但是美国民粹主义和保守心态驱使下,贸易战可能会长期持续。对美国来说,美国式世界最强的科创中心,而中国是一个全球范围内不可或缺的市场和产业链集中地。美国不可能完全放弃这个市场,所以要小心美国用其他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在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中央在2020年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虽然政府目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事情的两个角度。
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继续推进城市化。但是不能把寄望寄托于制造业上了,因为制造业吸引的劳动力终究有限,而且随着技术迭代,劳动力比例还会越来越少。所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要依靠服务业,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如网约车、快递、外卖等。想要继续推进城市化,必须同步发展城市的公共服务,腿硬的就是要素市场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其次,分配上来看,政府、企业需要把更多的资源转移给居民(写到这里有些奇怪,这可能吗?)。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投资冲动,降低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其影响有:
- 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这样城镇居民才能安居乐业、降低储蓄、扩大消费。
- 实业投资愈发复杂,政府投资成功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并且不容易退出。
- 推进国内大循环要求提升技术。??
- 降低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发展模式的依赖,有利于稳定房价,防止军民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侵蚀消费。
再次,提高居民收入,还要扩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发展各种融资渠道,这涉及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但是投资和融资一体两面,r如果投资决策的主体依然是地方政府和国企,同样资源和风险会间接集中。
总结来看,政府推进经济有三个特点:
- 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
- 招商引资过程中,重规模重扩张。
- 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