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吴军老师专栏的一篇《我们真的清楚为什么上大学么?》通过上大学这个例子衍生了我的一些思考。中国每年上大学的人数大约有700多万人(度娘的不完全统计),由此可见大学教育已经是非常普遍的。高考结束我们大多会选择去上大学,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一个选择,但当你去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上大学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大学必须要上呀!别人都在上,那我就必须要上」,他们大脑潜意识里把上大学当成了在人生中必经的一个路程,但却忘了大学它真正要传达的初心。
在专栏中吴伯凡老师讲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是在武则天时期,洛阳皇宫的一个拐角处每天都站着两个宫女,没人知道她们是干什么的,反正就天天站在那里,后来追溯原因才发现,在很早以前修建洛阳皇宫时,因为油漆未干,派了两个宫女站在那里,提醒大臣们不要蹭到油漆。
吴伯凡老师讲的这个事情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虽然黑格尔讲“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上述规定的产生自然有它们合理的原因,但是很多时候, 时间一长我们已经忘记了当时做那些事情的真实目的,只剩下形式了。 如果做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努力显然就和结果不相关了。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一直上演呢?
我们拼命工作,努力学习目的是要生活的更加有品质,但在追梦中我们会遇到了很多荆棘坎坷,后来我们的努力越来越形式化的停留在表面,这样既可以告诉全世界我们努力了,但不幸的是没有成功,所以没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时间一长真的容易像温水煮青蛙一般的陷入在这个泥潭,我们忘记了奋斗努力真正的意义,那应该是一段烙印在你记忆深处的时光,不关于结果,更注重于过程。
长大后每逢新年我会感觉越来越没有期盼感,除夕那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我们不再像小时候会期待着早晨的到来,我们穿新衣,拜早年,讨红包,放烟花,打打闹闹,现在的新年添加的是每人一台手机,大家都在群里集体抢红包。时间一长我们忘记了过年真正的意义和味道,所以会说没有了年味,慢慢地我们只是知道除夕这天我们需要按照当地习俗来过年,这算是完事了。
后来我个人觉得是生活缺失了仪式感,这里的仪式感不是和别人臭显摆,而是内心淡然尊重生活的一种方式。
有仪式感一点我们应该把大学设置为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那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节点,它见证了我奋斗12年的硕果。
如果生活有仪式感一点,我们知道追求理想时一定要接受现实赤裸裸的一番羞辱,那我们为什么不在Down的时候,开心的给自己一块糖吃,如果不行吃一盒呗。把自己从现在抽离出来去预见未来,把七年当做一辈子,那岂不是觉得人生充满了光明。
如果有仪式感的过新年,我们是否可以策划一个我们认知里史无前例特别的新年,把家里布置的特别漂亮有喜悦感,再策划一些有趣味性又有意义的活动,拍照记录这些美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