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地摊经济复活,我在的好多群里面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话说十几年以前,地摊是一个常见事物。再往早里说,八十年代好多人还是靠地摊致富的呢!北京话叫做练摊的。 在北方,尤其是夏天,夜市上的各种地摊是人们消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据说南方的夜市更加丰富,吃的穿的用的都有,我这个北方人对此深信不疑是因为多年以前还是我男朋友的老公第一次去广州出差在夜市上一口气给我买了4件衣服。后来随着全国城市市容的整治工作,地摊一点一点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里了。
今年3月疫情之后,成都率先重启地摊经济,又允许小商贩占道经营了。有数据显示,截止到五月底,成都因为地摊经济的复活,增加了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这对许多生活在成都低端人口来说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一根救命稻草。
我小时候生活在小县城,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人大规模地摆地摊。基本上是在学校的马路边上或是电影院前面的空地上有人卖一些自己制作的零食。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到了省会城市,大学旁边的高架桥下面,会有许多摆地摊的,卖炒饭、凉皮、羊肉串、大碴子粥、水果等等,冬天还有烤地瓜和冻梨。大学生们会时不常地光顾一下,摊主们生意还不算差,糊口应该是可以了。那时候没有城管,他们可以安心地做自己的小买卖。再后来来了北京,记得那个时候王府井还有夜市一条街呢,和朋友们专门去吃过,那种大串的羊肉串真的很过瘾。那时我工作的地方在和平里,离我们单位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小型的夜市,爆肚、灌肠、卤煮都有人卖,父母来北京看我还特地带他们去吃过。年轻刚参加工作每天在单位呆得比较晚,回宿舍的胡同里有一个东北人卖烤羊肉串,经常被香味吸引了去吃几串当夜宵。夏天胡同里也会有卖煮毛豆、煮花生的,有时候也会和朋友一起点些下酒菜,再来两瓶啤酒,天南地北地瞎聊,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夏日夜晚。而且我记得那个时候过街天桥或是地下通道里也会有一些卖小商品的地摊,我有时候会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物件或者是帽子围巾之类的日常用品。我对地摊的记忆还有很多,它们是我年轻时的回忆的一部分。
今天在一个群里,群主和大家聊起这个话题,一下子群里热闹起来。好多群友都开始畅想自己摆地摊的情景,有要卖自酿的果酒的,有要卖私厨制作的小龙虾的,有要卖烤羊排的,还有要处理自己闲置物品的,大家的想法很多。我知道群里的朋友们基本都是体验一下生活的想法,和许多想靠摆摊来维持生计的人不一样。有一个朋友说昨天在小区附近遛弯遇到一个在路边卖熟食的中年妇女,一看就是刚开始干,还有些不好意思。我从来都觉得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干什么都值得尊敬,摆个地摊不抢不骗的怎么了?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正向互动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你煮了许多熟食,我买来吃得很香,这不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例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