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惊讶,一个三十岁不到的男人那么偏爱喝茶。似乎茶就应该是行将就木的老者特有的专属。
别看小小的观念差异,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矛盾的源头。
喝茶,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里头,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一种爱好。什么时候喝,和谁一起喝,才是个中关键。能一边叙事耳闻,一边蓄水饮茶,就会饶有趣味。所以爱喝茶的人并不是爱茶叶本身,而是爱这种生活的调调和滋味。
就好比滴茶不沾的人,渴了就喝冰镇的各色饮料,也不见得内心就真的非常喜欢饮料,而是喜欢原始直接的快感,能够瞬间满足欲望的急迫。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素日喝茶多和喝饮料多的人放在一起比较。不知道为什么,一些虚的伪的哲学家把他们这两个群体上升到“层次”的高度。这显然是荒谬的,不科学的,至少是不够精准的。
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即便存在着层次的差异,其实也很难定义高低。你说你品行好,但你赚钱少,至少人家纳税就比你多;你说你赚钱多,但品行低劣,那么你赚的钱恐怕就有坑蒙拐骗的成分在里头,这是绝大部分和你相识相交之人的巨大损失。
有时候,一个人,一件事,你会在抽离个体后发现很多人与事都会有类似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如出一辙。如果产生的是负面影响,那么消除这样负面影响的方法一定不是去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大胆“断舍”,踱步离开,不用否定过去的付出和努力,反而还要肯定那或艰苦卓绝,或有笑有泪的过往云烟,成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我们大可不必被情绪所掌控,与人相处,用港剧的“鸡汤”来解释其实再好不过——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咯!
我们总别想着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多少,也别指责别人记不得自己的恩义。亲人也好,朋友也好,师生也好,陌生人也好,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在该出现的时候及时出现,在该离开的时候适时退隐。这是永远保持尊严的智慧和姿态!
有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一名医生就会豁然开朗了。你救死扶伤,妙手回春,总不能期盼病人再一次生病来回馈你吧!心要向阳,世界的角角落落都不会存在阴霾。
我是一名老师,我一如既往地认为很幸运。我发愿似的希望此生结识到的所有孩子都能过在我这里如饥似渴吮吸我的智慧,把它们当成营养,茁壮自己。
古人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即使被摧折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当一棵树下能够孕育出千千万万的细小生灵,那么树就应该是不死不朽不倒的存在,静默的做自己,缄口不言。任外面的世界如何风言雷鸣,树自如如不动,静如墨禅。
不被需要的时候要做一棵树,静静享受春夏秋冬;
在被需要的时候也要做一棵大树,风里雨里撑起蓝天。
幸为人师,和需要我们的灵魂畅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