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不适合自己,打算换一份工作,在这个期间,听到了很多建议和“教诲”,我想可能会引起很多女生的共鸣,所以打算写下来分享讨论。
一、穿着粉红裙裙玩娃娃
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准备了两套衣服,一套蓝色和一套粉红色,大人们很自然的选择了粉红色那套穿在我身上,确实很合适,粉粉嫩嫩的小公主很可爱,但我瞥了一眼那套蓝色的衣服,我想它穿在我身上肯定也很可爱,但是它的归宿却是垃圾桶——女孩子当然要配粉红色啊,男孩子配蓝色嘛!
当时的大人们都这么认为,理所当然的。在我还是“四肢行走”的状态时,我是没接触过“男孩子的玩具”的,等我能跑了,大人们可就管不住我玩什么玩具了。
在我上学的时候,我问大人,为什么表哥玩耍功课不好,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他们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和我说:男孩子嘛,正是皮的时候,但他们聪明啊,到了初三或高三,成绩一下子就冲上去了,我当时就很好奇,难道他们的成绩可以“坐火箭”了么?
进入高中的时候,家人就和进行了很严肃的谈话——不准谈恋爱,谈恋爱对女生成绩的影响可大了,同样是谈恋爱,男生照样可以金榜题名,女生却很可能一落千丈,我听这话时想起了武侠小说里“金钟罩铁布衫”,他们好像什么也不用怕。
我当时的数理化都很不好,我的家人一点也不担心——女孩子嘛,理工科不好是正常的,这些费脑筋的东西男孩子才是专长。
我不知道颜色是否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标明了性别,我也不知道不同玩具的发明者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男性才有“坐火箭”的机会,我也不知道上学的男性谈恋爱是不是天生自带“金钟罩铁布衫”属性,我更不知道原来知识也可以被分性别,但当时的我在大人的说理下认为答案是——“是”!
二、25岁了呀
我以前就知道25岁是个“魔咒”,因为亲眼看见过表姐的遭遇,所以我一开始是有心理建设的。
但我发现我好像搞错了一件事,25岁不是魔咒,它是“催婚催育战”正式拉开序幕的关节点,但它的预备期从大学毕业那一刻就开始了。
但这种现象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学前不准谈恋爱谈性色变,读了大学又希望能够把升学工作对象一步到位应有尽有,可惜不是人人都有阿拉丁神灯或是哆啦A梦可以帮我们实现各种期望。
在大四那年除了家人,有很多亲戚都会建议和催促我考公务员,女孩子考公务员最好了,稳定又宜家宜室,这是我听的最多的评价。事业心好像和女孩子无缘,稳定才是女孩子的最好归宿,我们的人生好像不需要主观能动性也不需要去规划,因为大人们都帮我们规划好了,精确到什么时间该参加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也是有年龄红线的,每次见面的问候都堪比“灵魂叩问”,让人发自省醒却又尴尬无比。
三、底色不止一种
我知道,有些女孩子天生只喜欢粉色、娃娃、不喜欢理工科、在大学就可以把工作升学对象一步到位、喜欢公务员的工作、成为了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女儿” ……我完全尊重和支持这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位女性都只能用一种颜色来定义,我们需要的是有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和模样的权利。
我也知道,每位大人或长辈提出的建议或是说法,可能是他积累了一辈子的经验,初衷可能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少走弯路。
可是时代在变化,很多选择并不能够一味的信赖过去的经验,我们从出生起就没有记忆和经验,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体悟和思考,真正参考别人意见的情况并不多,大多选择都是基于自我意志。
最近热播的《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母亲如果对待儿女一视同仁,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没有那么的极端,我在想苏明玉各方面是否会更优秀或者说会更幸福。
每个现在不曾亮光的灯不代表它以前没有发光的机会,或许在它刚准备跃跃欲试的时候,有个声音不停的告诉它——你要像个女孩子,这个发光并不仅指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发挥你的天赋,做你喜欢的自己,挖掘出你真正的样子。
我很热爱自己的女性身份,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一条路限制住向往的方向,比起“你要像个女孩子”,我想如果我听到的是“你要成为你喜欢的样子”,我会感动的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