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闽江菖蒲水域还有疍民,今天特意出门找找看,骑着单车沿朝阳路一直到下渡愣是没找到菖蒲在哪,后来发现三盛巴厘岛和泛船浦天主堂中间的那条路就是菖蒲路,过街沿台阶下去就看见疍民的渔船了。
福州的疍民如今所剩无几,基本都已上岸居住,只有少数人家仍保留船只。沿着江岸的围栏走,每隔一段有船只的地方就会被船主打开做成小门并在江堤上搭上梯子以便上下。
沿梯子下来正好碰到船主依伯,我用不咸不淡的福州话和他攀谈,我告诉他我以前也住江边,周围都是渔民,他们有的住船上有的住岸上,他们的房子都是盖在大石条磊成的高高的“须弥座”上,因为怕发洪水,依伯说现在渔民都到岸上的小区住了,捕鱼的人也不多了,他白天在船上,晚上再回去住,大概住了一辈子渔船习惯了吧,说着拉着岸边系着的绳子,绳子一端系着驳船一样的漂浮物,依伯说这叫“浮漂”,用来驳到水中的渔船上,每户人家的船都有用泡沫或是橡胶抑或是木板制作的“浮漂”。我便去拉了拉别人家的“浮漂”,有两根绳子系着但是只能拉一根,有点像滑轮的感觉。
沿着江堤往东走,走到廊桥下,钓鱼的大叔插了好几支鱼竿在岸边,鱼竿上系着铃铛,有鱼咬钩,铃铛就叮叮当当的响,大叔就只管躲在阴凉处 。还有几个人拉着网试图捕鱼,我感觉应该叫拦鱼吧,把过往的鱼儿拦下,看了好一会儿,不管是鱼竿的逐一攻破还是渔网的一网打尽,好像都没有收获,恐怕天太热,鱼儿们都在懒的动弹吧!
天气太热,又正是午休的时候,在岸边百无聊赖地逛来逛去,随便拍几张照片罢。
想着太热了还是等傍晚再来逛吧,先到街对面的教堂里躲一会儿,顺便说说这座昔日的“江南第一大堂”泛船浦天主堂。“泛船浦”其实应作“番船浦”,彼时外国船只可以停泊于此进行贸易而得名,“番”字含贬义,不太友好,福州话“泛”音与之相近,且更贴切地形容泛泊于此的船只,于是便称“泛船浦”。
1868年李宏志主教修建泛船浦教堂,1932年宋金铃主教在旧堂旁修建现在的泛船浦教堂,后将旧堂拆除。教堂为单塔楼哥特式建筑,堂身呈十字形,堂内蓝色拱形穹顶,满布星辰,窗户装有典型的天主教彩色玻璃,总面积1371.4平方米,长60.2米,宽19.52米,北端的塔楼上装有报时大钟,据说以前钟声可以声扬十余里,现今改成电子钟报时,不过好像也没听见了。少年时的我也曾问过神父钟楼上的钟真的可以敲响吗?神父说你哪天早上五点钟来,我就带你上去敲钟。当然我是不可能五点钟来的,所以至今也没去过钟楼,也没见过那口大钟,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敲响。
进入教堂,已经有教友在祈祷,而我看上去就像个游客,小心翼翼的四处观望,也不敢拍照,只走到教堂尾部拍几张全景图,有教友看见了提醒不可以拍照,只好作罢。走累了,缩在最后一排的跪凳上休息,可心里还是想着拍几张照片,又怕人看见,只能偷拍几张,目之所及上下左右而已。一边拍一边希望他们念经的声音可以再大一些,以掩盖快门的声音。
外头日头正烈,在江边晒了一两个小时的我此时坐在阴凉的教堂里,开着风扇朝脸猛吹,煞是爽快!休息了好久,出去的时候迎面进来一个模样俊朗的小哥,朝圣像恭虔地划了个十字,肃穆恭敬又自豪的神色和手势无一不让我羡慕不已!
出了教堂,右边牧灵中心的位置原是神父楼(圣家公所)所在,后神父楼平移置教堂左侧,牧灵中心后面是以前的修女院,印象中初中时曾参加过一次在此举办的夏令营,认识了许多小伙伴,其中不乏疍民的后代,大家同吃同睡同学习,倒也欢快!修女院边上原是一排棚屋,屋前都是自家开辟的一小片小菜地,一直很奇怪,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家才有资格住在教堂里,现今房子早已拆除改成了停车场。
说到疍民,他们常年生活在船上,捕鱼为生,大部分信仰天主教,想来闽江水域所有奉教的疍民大概都仰赖着这座古老的教堂吧!依水而建的教堂是他们心中的船和岸,颇有“一叶方舟济苍生”的味道!
傍晚时分,太阳终于不那么毒辣了,我又来到江边。小螃蟹们从石缝中爬出来透气,它们的速度还真快,拍都来不及。 渔民回来了,驾着小船,江面被夕阳照得闪闪发光!
总的来说,今天我像一个闯入私人领地的外敌一样,被疍民们警惕地阻拦在外,真的很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但他们看到相机的态度并不太友好,也不愿意多说,希望有生之年在这个水上族群完全消失之前还可以到他们的船上坐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