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两年多,我没有看到一部能让我哭的心甘情愿的电影了。直到我在电影院看到了《摔跤吧,爸爸》,隔着银幕,我能感受到电影中爸爸的执着,他对女儿的信任与爱。这种久违的感动,让我在银幕前哭的酣畅淋漓。
麦基在其《故事》中写到:
对电影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黑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银幕之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与那一感悟相伴而生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随着意义的加深而被带入一种情感的极度满足之中。
坦白讲,电影对我来说,并非是娱乐,也非无聊时的消遣。电影是生活的隐喻,我在光影的世界里,体验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感受不同个体的生命体验。一个人要如何应对家庭与工作,处理自我与亲人,朋友的关系,面对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如何去应对痛苦,忍受孤独,看待性与爱,看待女人和男人;如何看待死亡和疾病,看待生命,看待生活…这些都是我从看电影中的收获。而在这部印度电影身上,我不但看到了优秀电影具备的所有要素(故事,人物,场景,音乐,表演等),更感受到了电影故事的魅力。那种在观影过程中,由故事背后的意义和观看感悟相伴而生的强烈的,极度的情感满足。
这部电影无论是场景细节的安排设计,还是整体的完成度,水准都非常高:故事完整,笑中带泪,结尾高潮的处理更让人眼前一亮;人物塑造个性鲜明,角色的表演与故事设定基本吻合,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转换流畅至极;摔跤动作及摔跤比赛场景的设计专业又不失观赏性。配乐也很好的配合了具体的场景,有力的烘托了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表现。总之是一部老少皆宜,难得一遇的佳作。
马哈维亚(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即下文中的爸爸)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迫于生计,只能放弃自己热爱的摔跤比赛,但却一直梦想着为国家赢得金牌。马哈维亚本来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无奈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吉塔(法缇玛·萨那·纱卡 Fatima Sana Shaikh 饰)和巴比塔(桑亚·玛荷塔 Sanya Malhotra 饰)。绝望之际,马哈维亚(即下文中的爸爸)意外发现两个女儿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他幡然醒悟,并指导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从此吉塔和巴比塔走上了职业摔跤手的道路,最终吉塔如愿获得冠军。
电影中的爸爸和女儿的关系其实有两层,他既是她们的父亲,也是她们的教练。爸爸选择让她们从小练习摔跤,一方面是想让女儿实现自己毕生的国际金牌的梦想,但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女儿深深的爱。这种爱要深沉,长远的多,以至于她们的母亲无法理解,当时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甚至吉塔和巴比塔也无法理解,而只是让她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训练。直到在她们同学的婚礼上,当吉塔抱怨父亲逼迫她们成为摔跤手,剪掉她们的头发,让她们跟男孩对抗,甚至像奴隶一样对待她们时,新娘的一番话:
我倒希望上帝能给我这样的父亲,至少他在为我的未来考虑。否则我们的命运就只能像成千上万的印度女孩一样,一出生开始,就是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一旦成年就得嫁出去,只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并把自己交给一个不熟悉的男人。然后为他生孩子,抚养孩子,这就是一个女孩一生的宿命。然而你们的父亲,为了你们,在和全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只为了你们有个好的未来。
吉塔和巴比塔才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也许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尤其是女孩子们,很难体会到这种残忍的境况。然而在印度,因为宗教、历史、社会的原因,印度女性的地位低下,是普遍的事实。在印度结婚,女方需要购置大量的嫁妆给男方,所以大家普遍认为生女孩是赔钱的买卖,甚至每年都会出现几十万起杀女婴事件(包括堕胎),这也导致了印度女婴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男婴。而且在印度童婚现象十分严重,尽管有法定的结婚年龄,但大量刚满14岁的女孩就会被父母嫁出去,成为一个陌生男人的妻子,生活从此一片黑暗。面对如此的社会现实,正如吉塔同学所言,她们的父亲,为了她们的未来,是在和全世界对抗。
当爸爸决定让吉塔和巴比塔开始练习摔跤时,他并没有向大多数父母一样和她们讲道理,告诉她们原因,更从来没有向孩子抱怨过自己承受的嘲讽和做出的牺牲。
而只是简单的说:
你们明天早上五点起床,然后来找我。
然后带她们去吃她们最喜欢吃的Pani Puri,(一种油炸的空心土豆球,里面可灌入不同味道的绿色汤汁),因为从明天开始她们要练习摔跤了,要过上摔跤手的生活了。这个细节体现的正是作为父亲的爸爸对两个女儿的于心不忍的疼爱。
从爸爸决定把女儿训练成真正的摔跤手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开始了与整个世界的对抗。不顾镇上其它人的冷眼嘲笑,不顾弟弟的反对,让侄子和她们一起训练对抗,不顾妈妈的反对,做鸡肉给她们补充蛋白质。甚至与镇上的摔跤场对抗(摔跤场没有也不允许女孩参加摔跤比赛),直至最后与教练的对抗。而这一切,他这是一步一步做着,承受着,不曾辩解,更不曾抱怨,这是真正的父爱。
影片中有个场景(国内电影院上映的版本被剪掉了),一天她他们训练完,晚上吉塔和巴比塔已在床上熟睡,父亲走进来,看着熟睡中的两个女儿,按摩着她们的略微肿起的脚,这时候,母亲进来,对爸爸说到“我真不懂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爸爸低着头,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说到:“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不配当父亲。但身为教练,爸爸的身份就要放在脑后。”温柔的看着她们,叹了口气。我想这样的场景,体验,我们多数人都有过的,自然能感同身受,满满的泪点。
当吉塔赢得全国冠军后,她跟爸爸说,要去国家运动学院,在国家教练手下接受更好的训练时,我们看到的是爸爸苍老疲惫的脸庞下无尽的失落与悲伤。而当吉塔从国家运动学院回家后,教巴比塔最新的摔跤技术时,却被爸爸狠狠的摔在摔跤场上,之后便是吉塔和父亲两个人近乎厮杀般的搏斗。也是吉塔和父亲父紧张女关系的的最高点。整个场景既表现了爸爸对吉塔一如既往的严厉要求,同时也刻画出吉塔此时的叛逆与赛场上的气势(为后面吉塔善于进攻的战术特点做铺垫)。阿米尔·汗和法缇玛·萨那·纱卡的表演都无可挑剔。吉塔凶悍眼神的特写,敏捷的跳跃,仿佛一头发怒的小老虎,与爸爸臃肿的身体,迟缓的移位,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爸爸的良苦用心,观众能体会,巴比塔也明白,唯独吉塔无法明白,她觉得新的教练交给她的新技术更有效,新环境的训练更科学,只是在为自己有更多时间逛街,打扮自己找借口而已。她觉得有了这些,冠军指日可待。直到连着两场在国际大赛的失败。才让她彻底醒悟。
当吉塔连着输掉两场国际比赛后,哭着打电话给爸爸,起初爸爸不愿意接电话,他或许还在为女儿不听自己的话,而生她的气。而当爸爸听到吉塔哭声的一瞬间,他的心彻底软化了。脸上写满了担忧与疼爱。电话的另一端,吉塔终于说出了那句久违的“对不起,爸爸”,而电话这端,爸爸的眼睛也早已经湿润。听到吉塔肆意的哭声,此刻眼前浮现的仿佛是若干年前开始练习摔跤的那个小姑娘。他没有一句安慰的话,隔着电话父女两人早已经泣不成声。第二天爸爸便直接到吉塔训练的地方。爸爸的爱,一直都在,只是吉塔走了弯路。
最终当吉塔即将登上运动会决赛的赛场时,她问爸爸明天的比赛有什么策略时,爸爸对她说:
孩子,明天只有一个策略,你必须要让人们都记住你。如果你得到了银牌,不久人们都会忘记你。如果你得到了金牌,你就会变成一个榜样。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孩子们将永远记住你…明天的比赛非常重要,你的对手不是Angelina,你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战斗”。
自此,爸爸逼迫女儿练习摔跤仅仅是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女儿们身上的观点,不攻自破。爸爸从一开始就在为她们的未来做打算,甚至在为印度所有的女性寻找更好的未来。
作为一部典型的大情节电影。影片的结尾自然是观众在走进电影院时就能猜到的。吉塔如愿获得冠军,帮爸爸实现了愿望的同时,为国家获得首枚国际比赛的金牌,也为印度千千万万受歧视的女孩树立了榜样。自此,电影的主题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而片尾爸爸含泪说出那句:“我为你骄傲”时,我早已泣不成声。吉塔确实值得爸爸为她骄傲,我想说,世间的每个女孩都值得爸爸们去爱,她们总有一天都会让爸爸骄傲。
看完电影,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成为他的骄傲,但他却一直默默的爱着我。将来某一天,我也会成为一名爸爸,我希望自己能用毕生的爱去陪伴她成长,因为她的到来,就足以让我感到骄傲。
在我看来,这便是好的电影,有故事,有生活,有爱。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