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塑造品质 | 白话《长短经》16

在中国历史上,《长短经》又称《长短要术》或《儒门经济长短经》,是一部智谋奇书。它主要讲述了帝王权谋和治国之道。一些人将它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其为"小《资治通鉴》",也有人称之为《反经》。这本书由唐代学者赵蕤编写。赵蕤是唐代杰出的纵横家,并且因为创作《长短经》而显名于世。《长短经》在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中备受推崇,被视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资料。《长短经》的详细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阅读。

赵蕤(唐代杰出的纵横家)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字是太宾,号称东岩子。他出生在唐朝,具体来说是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去世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赵蕤的出生地是梓州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作为一位纵横家,他广泛涉猎百家书籍,擅长韬略,并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赵蕤的代表作之一是《长短经》,也被称为《反经》。这本书成书于开元四年。另外,他还有其他重要著作。

赵蕤在唐代的纵横家中非常有影响力,他对于经世治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和智慧为后世的治国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正论篇

孔子说过:“六艺对于治理国家是同等重要的。《礼》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乐》用来促进和谐,《书》用来指导事务,《诗》用来表达情感,《易》用来阐述道理和变化,《春秋》用来阐明道义。”

司马谈也说过:“《易经》揭示了天地阴阳、四季五行的变化,因此擅长变通;《礼记》规范了人际关系,因此擅长行动;《尚书》记载了先王的事迹,因此擅长政治;《诗经》描绘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以及雌雄之间的情感,因此擅长表达情感;《乐经》确立了音乐的地位,因此擅长和谐;《春秋》明辨是非,因此擅长理解人。”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化可以从文化中看出来。而人们的品性,温柔敦厚是受《诗经》的教导;通达而深远是受《尚书》的教导;宽广博大易于善良是受《乐经》的教导;洁净精微是受《易经》的教导;恭敬谦卑庄重是受《礼记》的教导;善于言辞比较是受《春秋》的教导。所以如果诗歌失去了教化作用就是愚昧,书籍失去了真实性就是欺骗,音乐失去了节制就是奢侈,易经失去了指引就是背离正道,礼仪失去了简洁就是烦琐,春秋失去了秩序就是混乱。如果一个人温柔敦厚而不愚昧,那他就是深受《诗经》的影响。

子夏说:“声音形成文字叫做音。太平盛世的音乐让人安心快乐,政治和谐;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和愤怒,政治混乱;亡国的音乐充满哀伤和思念,人民困苦。所以正确判断得失,震动天地,感动鬼神,没有比《诗经》更贴近的了。”

太史公说:“《大雅》描述的是王公大人的品德,却能够普及到普通百姓;《小雅》中批评自己的得失,影响甚至传到君主。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它们所追求的道德是一致的。”晋朝时政治衰败,南阳鲁褒写了《钱神论》,吴郡蔡洪写了《孤愤》。以前的史书认为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和愤怒,政治混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理解透彻而且不被欺骗,就比《尚书》更深奥了。《尚书》记载了帝王治国的方法,重要的谟诰和命令,三千弟子都接受它的道理。

宽广博大而不失真诚,比《乐经》更深奥。《乐经》中说:“音乐是激发人心中情感的。情感在音乐中被引发,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形成文字称为音。因此太平盛世的音乐让人安心快乐,政治和谐;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和愤怒,政治混乱;亡国的音乐充满哀伤和思念,人民困苦。音乐之道与政治密切相关。宫调代表君王,商调代表臣子,角调代表民众,徵调代表事务,羽调代表物品。五音不乱,就没有阻碍和停滞的声音了。宫调乱了就会荒淫,君主骄傲;商调乱了就会被指责,臣子败坏;角调乱了就会忧愁,人民抱怨;徵调乱了就会悲哀,事务繁忙;羽调乱了就会危险,财物匮乏。五音都乱了就会互相干扰,这叫做怠慢。”这样下去,国家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古代英明的君王推崇音乐,并不是为了娱乐和愉悦,而是为了激发血脉流动,畅通精神,进而调和端正心灵。宫调的音乐可以调和脾胃,使人正直诚实;商调的音乐可以调和肺脏,使人正义公平;角调的音乐可以调和肝脏,使人仁爱善良;徵调的音乐可以调和心脏,使人懂得礼仪;羽调的音乐可以调和肾脏,使人智慧聪明。所以听到宫音的人会感到温和舒适,宽广博大;听到商音的人会变得正直善良,崇尚正义;听到角音的人会充满怜悯之心,热爱他人;听到徵音的人会乐于行善,喜欢施舍;听到羽音的人会整齐规矩,注重礼仪。因为音乐是从外部进入内心,而礼仪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所以古代圣王通过让人耳闻《雅》、《颂》的乐曲,亲眼目睹威仪的礼仪,脚踩恭敬的姿态,口说仁义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说话也不会有邪恶不正之词跑出来。”

班固说:“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而且能够感动人心,其感染力非常深远。所以古代帝王将音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人有感知情感的能力,但没有固定的喜怒哀乐之情。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才会产生反应,然后内心的感受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细微憔悴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会产生忧伤的情绪;轻快和谐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会感到愉快;粗犷激越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会变得勇敢坚毅;廉洁正直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会变得肃穆庄重;宽厚和顺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会变得慈爱和善;邪僻散漫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会变得放荡堕落。古代帝王为防止社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制定了《雅》、《颂》等乐曲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据情感和天性,参考适度的标准,按照礼仪规范行事,结合阴阳和谐之气,引导五常道德的践行,使阳气顺畅而不散乱,阴气凝聚而不凝集,刚气不怒,柔气不胆怯,四种气在体内畅通交流,然后散发到外面。这样足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而不会让邪气接触到人。这是先王制定音乐的原则。”

范晔说:“钟鼓并不是音乐的根本,但它们不可或缺:三牲并不是孝顺的核心,但供养父母不可荒废。保留器具而忽略根本,就是音乐的失误;调和气息以产生和谐的声音,就是音乐的巅峰;过分崇尚供养却损害行为,就是孝顺的拖累;通过行孝来表达供养,就是孝顺的最高境界。”

讨论中认为:东方角主宰仁爱之情,南方征主宰礼节之道,中央宫主宰诚信之心,西方商主宰仁义之德,北方羽主宰智慧之光。这是通常的道理。然而现在司马迁认为征音触动内心并调和正直的智慧,羽音触动肾脏并调和端正的礼仪。这就意味着征音主管智慧,羽音主管礼仪,与旧有的说法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不是初学者能够详细解释清楚的。

洁净精微而不伤害他人,就比《易经》更深刻。《易经》中的精妙之处是爱恨相互攻击,远近互相取舍,如果不能容忍他人,就会接近于相互伤害。

恭敬谦卑庄重而不烦琐,就比《礼记》更深刻。

 (太史公说:“我到大行礼官,观察了夏、商、周三代的损益,于是知道了根据人情来制定礼,按照人性来制作仪。人间的道理贯穿于各种事物之中,各种规矩无所不在,用仁义诱导,用刑罚束缚,所以品德厚的人地位尊崇,俸禄重的人荣耀,这就是所以统一了海内而治理万民的原因。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所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的次序,下到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的分别,都有适宜的事和物而加以节制。周朝衰微了,礼废乐坏了,上下大小互相逾越,管仲之家,于是备有三归。遵守法度保守正道的人,被世人侮辱;奢侈过分超越本分的人,被人称道。从前孔子高足弟子子夏的门人还说:‘出门看见纷华盛丽而喜悦,入家听见先生之道而乐,两者心战不能决定。’而况中庸以下的人,逐渐受到失教之影响,被习俗所约束呢?孔子一定要在卫国正名,住处与心思不合,岂不是可哀吗!”

班固说:“人禀受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生具有这些本性,但并不加以节制,圣人能够做到节制,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仿效天地而制定礼乐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沟通神明、建立人伦、端正情性、节制万事。人性有男女之情,有妒忌之别,因此制定了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的次序,因此制定了乡饮酒之礼;有哀悼死亡、思念祖先的情感,因此制定了丧祭之礼;有尊敬上司的心理,因此制定了朝见之礼。悲伤时有哭踊之节制,欢乐时有歌舞之容,正直的人可以做到符合礼数,邪恶的人可以防止其过失。因此,婚姻之礼废除了,夫妇之道就会受苦,而淫乱邪僻的罪行就会增多;乡饮酒之礼废除了,长幼的次序就会混乱,而争斗的案件就会频繁;丧祭之礼废除了,骨肉之恩就会淡薄,而背叛死者、忘记祖先的人数就会增多;朝见之礼废除了,君臣的地位就会失去,而欺凌的现象就会逐渐发生。所以孔子说:‘安定君上、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好的了。用揖让的方法治理天下,就是所说的礼乐制度。’”

(壶遂说:“过去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说过:‘因为周朝衰微,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诸侯谋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采用,自己的主张无法实行,便把上自尧舜、下至春秋中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用来贬斥天子,赶走诸侯,声讨大夫,以至推行王道。’孔子说:‘我想用空话来载明我的思想,不如通过褒贬历史事实来表达我的观点。’《春秋》的内容,上能明了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事的原则,区别嫌疑,明确是非,定夺犹豫不定的事情,鼓励善良行为,斥责邪恶行为,尊重贤者而鄙视不肖者,保全国家,接续绝嗣,补助弊端而振兴国家的大业,这是王道的根本。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恰当的了。《春秋》之中,被弑的诸侯有三十六之多,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之多,诸侯们东奔西走而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社稷的也不胜枚举。考察其原因,都是失去了根本啊。” 壶遂说:“孔子在当时,上边没有圣明的君主,他得不到重用;所以作《春秋》,上传空文以判断礼义,作为一朝的法典。如今您上遇圣明的天子,能够担任官职,您所论述的,想用来阐明什么?”

太史公说:“伏羲是非常纯朴善良的人,他创作了《易》八卦。尧舜的盛世时期,《尚书》记载了这段历史,并创作了礼乐。商汤和周武王的辉煌时期,诗人歌颂他们。《春秋》这本书收集了美好的事物,批评了邪恶的行为,推举三代的德行,褒奖周朝,不仅仅是讽刺而已。自从汉朝兴起以来,直到当今圣明的天子,承受着穆清的命令,恩泽传播到四面八方。臣子百官努力宣扬圣人的德行,但仍无法完全表达他们的意思。而且有贤能之士却不被重用,这是国家的耻辱;君主虽然英明圣哲,但德行却没有广泛传扬开来,这是官员们的过错。而我掌管着这个职位,却荒废了圣明的教化,这是我最大的罪过。我所说的“述”,并不是指创作,而您将我与《春秋》相比较,是大错特错了。”

自孔子去世后,精妙的道理逐渐消失,七十位弟子相继离去后,儒家的核心理念也变得模糊不清。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纷杂混乱,真伪难辨。众多学派的言论纷纷散乱不堪。

儒家起源于司徒一职,旨在协助君主顺应阴阳的变化,弘扬教化。他们将六经中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关注仁义道德的发展,尊崇尧舜的治理之道,学习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德政,以孔子为楷模。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然而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精深微妙的理论体系,而偏激的人又随意推崇或贬低某些观点,背离了道的根本原则,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这就是偏颇儒学所带来的问题所在。

司马谈说:“儒家学者知识渊博,但缺乏要领,努力却很少取得成果,因此他们的观点难以完全被接受。然而,他们在叙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和排列夫妇长幼之间的差别方面,却是不可替代的。儒家学者以六艺为准则,经传有数十部,几代人都无法完全掌握他们的学说,常年无法深入研究他们的礼仪,所以说‘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至于在叙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和排列夫妇长幼之间的差别方面,即使百家争鸣也不能轻易改变。”

范晔说:“游学庠序,穿着儒衣的人,所谈论的是仁义道德,所传授的是圣人的法度。因此人们懂得君臣父子之间的纲常伦理,家族知道远离邪恶回归正道的方法。从桓帝、灵帝时期开始,朝廷的纲纪日益衰败,国家的矛盾屡屡爆发。中智以下的人,无不意识到国家的崩溃和离散的危险。一些强硬的大臣放弃了窥探和盗窃的念头;一些豪杰俊才屈服于普通人的意见。这是因为人民诵读先王的言论,下畏逆顺的形势。就像张温、皇甫嵩这样的人,虽然成就占据了天下的一半,声名远播四海之外,但他们仍然俯首帖耳地侍奉昏庸的君主,狼狈地违背礼教的命令。他们解散军队、达成和平协议却没有后悔之心,这难道不是学者的功劳吗?所以先师们赞扬并鼓励学者的功绩,是非常正确的。”

道家学说起源于史官的职责,记录历史的成败经验,抓住要领、坚守根本,保持清虚的境界来守护自己,保持谦卑柔弱的态度来克制自己。这是统治他人时的手段。与尧帝的克让精神和《易经》中的谦逊原则相符合,这也是道家学说的长处所在。然而,如果放任道家学说的发展,就会希望彻底摒弃礼乐制度,放弃仁义道德,只专注于追求清虚的境界。这样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呢?这就是道家学说的弊端所在。

司马谈说:“阴阳家使人精神专注,行动符合无形的原则,能够满足万物的需求。他们的理论依据阴阳的和谐,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长处,总结了名法家的核心要点,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各种事物的发展,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发挥作用。他们的学说简洁易懂,只需很少的努力就能获得很多成果。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可以说是无不为,这个理论容易实践,但其深奥的道理难以理解。他们的理论基础是虚无,以顺应自然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他们能够探究万物的本质,不先于也不落后于事物的发展。所以他们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无论是有法还是无法,都是根据时势来行事;无论是有度还是无度,都是根据事物的情况来决定。所以说:‘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无是道的常态;顺应是君主的原则;君臣共同合作,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阴阳学派起源于羲和掌管天文的官职,恭敬地顺从昊天的意志,观测记录日月星辰的运动,准确告知人们季节的变化,这是他们的专长所在。然而有些牵强附会的人研究阴阳学,却拘泥于禁忌和琐碎的细节,舍弃人事而信奉鬼神,这就是阴阳学的弊端所在。

司马谈说:“阴阳学的体系非常复杂,而且有很多忌讳,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和畏惧。但是他们对于四季运行规律的描述非常重要,不可忽视。阴阳、四季、八卦、十二节气、二十四节气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和教导。顺应这些规律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违背这些规律的人则会失败,这并不是绝对的。所以说阴阳学家容易让人感到拘谨和多疑。春天生长、夏天茁壮、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如果不顺应这个原则就无法成为天下的纲领。所以强调四季运行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汉书》说:“天和人之间,精气有相互作用,善恶互相推动。下面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到上面。阴阳的原理,各自对应着它们的感应。阴变则静的东西会动,阳蔽则明的东西会变暗。水旱灾害,会随着类型而到来。所以说:日食、地震都是阳气微弱阴气旺盛造成的。臣子是君主的阴暗面;儿子是父亲的阴暗面;妻子是丈夫的阴暗面;夷狄是中国的阴暗面。《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十二次。有时夷狄侵犯中国,有时政权掌握在臣下手中,有时妻子抛弃丈夫,有时臣子背叛君主父亲。虽然事情不同,但都有相似的类比。因此贤明的君主登基后,会纠正五种行为。这五种行为是:仪容、言谈、观察、听闻、思考。建立公正的制度来顺应天意,各种征兆就会在下面有序出现,太阳和月亮也会正常运转。如果君王沉迷于后宫享乐,沉迷于打猎游玩,忽视日常言行举止,不尊重日月规律,那么大中之道就无法建立起来,而各种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大凡灾异的发生,都象征着过失的出现,通过类似的情况告诫人们。”

传上说:“打猎不住宿,饮食不节制,出入没有节制,剥夺农民的耕种时间,以及有奸谋的人,树木就不会生长得茂盛。”又说:“放弃法律,提拔功臣,杀害太子,把妾室当成正室,那么火灾就不会烧到天上。”又说:“喜欢修建宫殿楼阁,荒淫乱伦,冒犯亲戚,侮辱父兄,那么庄稼就收成不好。”又说:“喜欢发动战争,轻视百姓安危,装饰城墙楼台,侵占边境城镇,那么金属就不会有变革。”又说:“简化宗庙祭祀,不祈祷神明,废除祭祀活动,违背天时运行规律,那么水就不会滋润大地。”

管辂说:“贵人有事情发生,应该会在天上表现出来。在天上就会体现在日月星辰上。战争和动荡会扰乱人民,应该会在自然界显现出来。在自然界就会体现在山林和鸟兽上。”他又说:“虽然上天有伟大的力量,但它不能说话,所以通过运用星辰的灵气,让神明的力量流动到人间,驱使风云变幻来显示不同寻常的现象,利用鸟兽来传达神灵的信息。显示不同寻常现象的一定有沉浮的征兆,传达神灵信息的一定有宫商的音乐相呼应。因此宋襄公丧失道德,六只鶂鸡就退飞了;伯姬将要被烧死时,鸟儿就开始鸣叫;四个国家还没有发生火灾时,融风就已经出现了;赤云夹着太阳,灾祸将在荆楚地区降临。这些都是上天的旨意,是自然的迹象。”

后来汉窦武上书说:“最近出现了喜禾、芝草、黄龙等吉祥物。吉祥物的出现一定是因为土地肥沃,幸福的到来确实是因为贤德的人。德行好就是吉祥物,没有德行就是灾难。陛下的行为不符合天意,不应该庆祝。”又裴楷说:“按照春秋以来的历史,以及古代帝王的事迹,没有过黄河变清的情况。我认为‘河’代表的是诸侯的地位。‘清’属于阳,‘浊’属于阴。当黄河本该变浊却反而变清的时候,意味着阴想要变成阳,诸侯想要成为帝王。京房《易传》中说:‘河水变清了,天下就会太平了。’如今上天垂示异象,地上出现妖怪,百姓遭受瘟疫,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黄河变清的情况,就像春秋时期麔鱼不该出现却出现了一样。孔子将这种情况记录为异常现象。”


在魏青龙年间,张掖郡玄川溢出了宝石般的水流,形成了一只鼎的形状,里面有麒麟、凤凰、龙马等各种神兽的形象,光彩夺目。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魏朝国运昌盛的象征,司马昭委任官员令狐绰去询问张珔的意见。张珔暗中对令狐绰说:“神明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但不追溯过去的事情。只有吉祥的事物先出现,然后国家的兴衰才会随之而来。汉朝已经灭亡很久了,魏朝已经取代了它,还追忆什么兴衰和吉祥呢?这块石头是当今的变异现象,预示着未来将会有吉祥的事情发生。”后来司马氏果然取代了魏朝。

汉武帝时期,巫师向上天供奉神君,神君只听到声音,看不到形象。荀悦说:“《易经》上说:有天道、地道和人道。各自按照相应的道理运行而不互相干扰,如果有干扰就会有气的变化而产生异常现象。就像大石自己竖立起来,僵硬的柳树又复活了一样,这是形态的变化;男人变成女人,死了又复活了,这是气息的变化;鬼神仿佛出现在人间,说出言语和声音,这是精神的变化。形态和精神的变化,都是根据类似的事情而感应的。如果做善事就会有好运降临,做恶事就会带来凶险,精神和气息之间的平衡是自然界的符咒造成的。所以违背天道,神明就会失去节制,而妖魔鬼怪就会妄动兴起;违背地道,人的形态就会失去节制,而妖怪就会出现;违背中和的道理,人的气息就会失去节制,而妖物就会出现。这就是其中的主要意思。至于神君之类的存在,就是精神和气息的变异。”

《春秋左传》上说:“做事不合时宜,怨恨仇敌在人间活动,就会有无形体的声音说话。”在汉武帝时期,赋税繁重,人民疲惫不堪,所以才会有无形的声音出现。这与《洪范》中所说的越位行为会导致自然灾害的说法是一样的。这大概是指怨恨仇敌而产生的妖异现象。所以通晓道的人,只要修正自己的身心,那么万物的精神和形态气息,就能各自回归本源。”

后来东汉时期的陈蕃上书说:“过去春秋末年,周朝的德行衰微,几十年间没有再发生灾祸和妖异的现象,这是上天抛弃周朝的表现。上天对于汉朝非常不满,所以特意显示变异来警醒陛下。消除妖孽和宠妃的影响,关键在于修德。《周书》上说:‘天子看到怪异就修德,诸侯看到怪异就修政,大夫看到怪异就修职,士人和平民看到怪异就修身。’神灵不能伤害道德,妖怪不能损害品德。”

《汉书》上说:“通过行动来打动人,而不是靠言语。顺应实际情况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赖文书。这是天和人的大致原则。”

法家学派起源于负责司法的官员,他们相信赏罚必须明确执行,以辅助礼制,这是他们的长处。但是后来一些刻薄的人继承了法家的思想,却失去了教化的作用,不再关心仁爱,只专注于刑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结果导致残害亲戚、伤害亲情的现象出现,这是法家的弊端。

司马谈认为:“法家严格而缺乏恩情,但他们能够明确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法家不分亲疏,不区分贵贱,只要是法律说了算,那么亲亲尊尊的恩情就被断绝了。法家思想可以用于一时之计,但不能长期使用。所以说‘严而少恩’。至于尊重君主、贬低臣下、明确职责、不互相逾越这些方面,即使百家争鸣也不能改变。”

名家学派起源于负责礼仪的官员,古代人们的名位不同,礼仪也有所区别。孔子问道:“一定要正确定名分吗?”这就是名家的长处所在。但是后来一些追求繁琐细节的人继承了名家的思想,就只会纠缠于琐碎的细节之中,这就是名家的弊端。

司马谈认为:“名家使人过于苛求而容易失去真实。但是他们对于确定名分与实际的关系不可不注意。名家学派过于苛求、纠缠于细节,使人无法理解其本意,只专注于名义上的判断,时常违背人情,所以说‘使人检而善失真’。至于控制名分来追求实质、综合分析而不出错,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墨家学派起源于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他们居住在简朴的茅屋中,崇尚节俭;供养三位老人和五位更夫,因此主张兼爱;举行士人比赛射箭的活动,推崇贤能;祭祀祖先时尊重父辈的地位,相信鬼神存在;顺应四季变化而行,不相信命运之说;以孝道示范天下,强调人人平等。这些都是墨家的长处所在。但是后来一些眼界狭窄的人继承了墨家的思想,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否定礼仪的重要性,推广兼爱的理念,却不懂得区分亲情和疏离。这就是墨家的弊端所在。

司马谈说:“墨家主张节俭,但难以完全遵循。所以他们的主张不能偏颇地一味执行。然而他们强调强本节用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不应该废弃的。墨家也推崇尧舜的德行,说他们的殿堂高三尺,土阶分为三等;茅草屋顶不加修剪,采伐的木材不进行加工。吃的是陶簋,喝的是陶罐里的水,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袍子。他们送葬时,棺材只有三寸厚,哭声仍然表达不尽悲哀之情。在教授丧礼方面,必须以此为标准来引导大众。如果天下都遵循这样的法则,那么尊卑就没有区别了。但是时代不同,事业也不一样,所以说:‘节俭难以完全遵循’。总的来说,强调强本节用的原则,是实现家庭富裕、人民充足的方法。这是墨家的长处,即使百家争鸣也不能废除。”

汉武帝问董仲舒策书说:“崇尚节俭的人不会制造玄黄色的旌旗装饰品。可是到了周朝,却设置了两观,乘坐大辂车,八佾列于庭前演奏歌颂之乐。帝王的统治之道难道不是相同的吗?”董仲舒回答说:“制定制度的文饰和采用玄黄色的旌旗装饰,是为了明确尊卑、区分贵贱,并鼓励有德之人。所以春秋时期接受天命后,首先制定的就是改正朔日,改变服色,以顺应天意。这样看来,宫室旌旗的制度是有法可依的。孔子曾说过:‘奢侈会失去恭敬之心,节俭则使人坚定。’节俭并不是圣人的标准制度,因此说:‘奢侈不越级冒犯上级,节俭不逼迫下级’,这才是王道所在。”

纵横家学派起源于负责出使的官员。孔子曾说:“使者啊,使者啊!”意思是要善于处理权力事务,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接受任务但不盲从言辞,这是他们的长处所在。但是如果邪恶的人执掌这个学派,就会欺诈蒙蔽君主而背弃诚信。这就是纵横家的弊端所在。

荀悦说:“社会上有三种行为被称为‘游’,它们是道德的破坏者。第一种是游侠,第二种是游说,第三种是游行。那些以气势凌人,滥用权势和恩惠,结交私人关系来在社会上立足的人,被称为游侠;那些用华丽的言辞掩饰真相,设计欺骗性的计划,四处奔走,为了迎合时代的人,被称为游说;那些利用外貌吸引他人,追随时尚潮流,建立虚假的声誉,以谋求权利的人,被称为游行。这三种行为是混乱的根源,伤害道德,败坏法律,迷惑社会,是先王们非常警惕的。

这三种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上的人们追求利益而不顾道义,面对危害也不回避道理。因此君子犯法,小人也犯法。他们只注重表面的华丽而忽视实际的利益,只考虑亲近的人而忽略疏远的人。所以他们认为只有追求眼前的利益才是有利的,只有避免眼前的害处才是有道理的。因此君子违反礼仪规定,小人违反法律规定。他们追求浮华而忽视实质,争夺时利而忘记骨肉之恩。他们忘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追求众人的赞誉。门庭上充满了贿赂的礼物,道路上充满了拜访问候的人群。于是流俗形成而正道被破坏。

游侠的行为源于勇敢坚定的性格,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不忘初心。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接受挑战,拯救危难中的人们,帮助同类渡过难关,以正直的行为来行事。这被称为武义。然而有些游侠走得太远,甚至堕落为盗贼。

游说的本质在于辨别是非,能够在各地奔波,不辱没君主的命令。有些出使边疆的人,如果有什么能够安定国家、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他们就会专门负责解决这些问题,言辞清晰明了。民众没有不了解他们的。如果他们以正确的行为来行事,就被称为辩智。但如果他们走得太远,甚至变得欺诈,就是另一回事了。

游行这种形式,起源于道德和仁义,广泛地爱护众人,通过文化交流结交朋友,和睦相处但保持不同意见,追求进步和及时行乐,从而在世界上建立功业。如果他们以正确的行为来行事,就被称为君子。但如果他们走得太远,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伤害他人,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两者之间相差甚远,难道不令人悲哀吗?因此当大道得以推行时,这三种行为就会被废除了。

杂家学派产生于议事官员中,结合了儒家、墨家和名家、法家的思想,知道国家体制存在这样的现象,看到王道的无所不在,这是他们所长之处。然而被放荡的人所倡导时,就会漫无目的地羡慕别人而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杂家的弊端。

农家学派产生于负责农业的官员中,传播各种谷物的种植方法,鼓励耕作和养蚕,以满足衣食需求。孔子曾说过:“人们最重视的是食物。”这是农家学派的长处所在。然而被浅薄的人所倡导时,就会希望君主和百姓一起耕种土地,违背上下有序的原则,这就是农家学派的弊端。

班固在《史记》中评价司马迁时说:“他对圣人的评价有些错误。在讲述大道时,他先推崇黄老学说,而后才是六经;在叙述游侠时,他贬低隐士而抬高奸雄;在谈论商贾时,他崇尚利益和权势,却轻视贫贱。这是他的不足之处。然而他在叙述事物的道理上很擅长,言辞明确而不浮华,质朴而不粗俗,文章直接而实事求是,不夸大美好的一面,也不隐瞒丑陋的一面。因此世人称他的作品为实录。”

文子说:“圣人做事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最终都会达到同一个目标。就像秦、楚、燕、魏的歌,虽然曲调各异,但都能带来快乐;九夷、八狄的哭泣,虽然声音不同,但都表达着哀伤。歌曲是快乐的表现形式,哭泣则是悲伤的表现。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表现得到回应,这就是我们为何会被感动的原因。”

范晔曾说:“关于政治的论述已经很多了!大致上都是关于国家安定和改革时弊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无常,人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是非的看法也就纷纷不同。”

我来尝试解释一下: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一样是相同的,人们的喜好也不一样,所以道理和情况也就千差万别。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无法预测各种变化;即使是山川地势再险峻,也不足以描述复杂的人情世故。因此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就不能总是用一成不变的规则来处理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古代圣贤治理国家,他们的方法和原则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也大同小异。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每个时期的特点也不同,所以具体的政策也会有所差异。有些时候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有时候又要隐藏起来等待时机。就像过去的教训一样,有些时候需要采取行动,有时候又要谨慎小心。因此,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是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然而有些人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偏见来做事,这样就会导致判断失误。比如有些人过于节俭,穿着破旧的鞋子走在霜地上,结果反而受到了伤害;有些人过于奢侈浪费,最后却导致自己的失败。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政策,不能只凭个人的情感和偏见。

总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情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也有一些宽恕公族,刺青惩罚国家仇人的情况存在,但是宽容和急躁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所以防范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在处理事情时虽然分道扬镳,但最终都源于同一个目标,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却能达成一致。但是如果只是凭个人情感来做事,就会导致判断错误。比如有些人过于节俭,穿着破旧的鞋子走在冰天雪地中,结果反而受到了伤害;而有些人过于奢侈浪费,最后却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政策,不能只凭个人的情感和偏见。

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情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宽严相济的方法,既要有严厉的法律制度,又要有宽大的仁慈之心。就像刑书镌刻在鼎上一样,每件事都有其具体的规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叔王政导致猛政的衰落,国子流留下了爱民的泪水。宣孟改革了冬天的气候,平阳制定了统一法律的措施。这些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许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吧?

以上几位先贤的言论,都是对当时社会得失的分析,都非常值得研究。然而很多人误解了通达事理的原则,喜欢偏激片面的说法。认为重视清净的人是荒谬的,认为束缚名实的人是荒谬的。有些人会推崇前王的风范,认为可以在当年实施,有些人会提出挽救弊端的建议,认为应该流传到后世。然而,仔细思考后会发现,这些观点可能并不可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法还是无法,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时势所趋就顺应时势,时势不利就停止行动,时势有利就积极行动,行动要不失时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非常精通的人,才能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28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9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6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86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9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7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8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10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6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5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93评论 3 3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3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