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的《玉米》,豆瓣的打分7.9,在看了他和张莉的对话集《小说和生活》后,我确信,毕飞宇这位当代作家,有他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学哲学在里面。究其为何,必读他的作品,慢慢了解。了解一个作家,和了解一个人一样,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挖掘。至少我,在看小说和写作的过程中,我get到了一种精神,而这精神是小说家所给予滴。当当我写作的时候,又似乎是写作这件事,给了我很多看问题的转机,也就是另外一个视角。
在《玉米》的后序二中,毕飞宇老师有这样一段耐人询问的话:“写作就是这样折磨人,为了大局,或者说,整体性,有时候你必须割爱。你在割爱的时候时常伴随着错觉,总觉得还有机会,事实上,这样的机会是不存在的,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太遗憾了,可我一直告诫我,一个职业作家不该玩味这种遗憾。《玉米》现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是时候,该我把心里的那一点秘密说来了”
这段文字,不藏不掖,真实而真诚,朴实而直白。这本书《玉米》分为三个中篇小说分别是《玉米》、《玉秀》、《玉秧》。而我目前阅读到一半,就是《玉米》看完了,《玉秀》看了一半。这本书描写的是三姐妹,玉米、玉秀,玉秧的故事。阅读是断断续续的,在疫情逐渐出现拐点的时候,身边的事情,有自带的,也有别人给的,也有工作的事情,都来了,开始分了心,这很正常,无人能一门心思的阅读和写作,只有专业作家可以有吧。但就阅读本身而言,不可能不分心,每天有那么一段阅读的时间,也可以给慰籍一下,即将枯萎或者正想枯萎的心灵,世事是耗能的,而书是会赋能的。
每次的阅读,我都会打下深深的疑问?农村,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人们是这样滴生活?在毕飞宇笔下,三位女性,我目前只看到了玉米和玉秀的部分创伤。我知道,这是生活所给予她们的,但我确实觉得有些恍惚,难道小说可以这样去描述,可以这样露骨的揭露,可以这样阴暗的记录。玉米和玉秀这对亲姊妹的对立与统一,细节,这里的细节,让我吃惊,也让感觉,一个女人再没有得到思想和人格解放前,可怕的不是她们的遭遇,可怕的应该是这个世事。
小说有个描写,玉米因为父亲怕坏军婚,村支书被撤,她家的世事完了,紧接着失恋。玉米反思,也为这个大家,找个当官的,才能改变这世事。托她父亲介绍,嫁给了乡镇一级革委会的副主任。副主任刚病死了一个老婆,立马就续了玉米。各取所需,本身世事婚姻的必然之路。
妹妹玉秀在王家庄,也混不下去了。因为被轮奸,父亲得势的时候,不知睡了多少女人。这仇就报到了玉秀身上。精神折磨和肉体折磨,玉秀在农村是在混不下去了,就来投奔玉米和姐夫。这里有个细节,特别让我吃惊。玉米的镇革委会副主任丈夫,和前妻有个女儿,岁数也不小和玉秀差不多大小。这女孩怎么也和玉米处不到一起,而玉秀这一来,看到了这个家的政治环境,她知道这个主任姐夫最具权势。从人性自私的角度,她没有去和她家玉米去沟通,该怎么留在这里。而是,抓住机会,尽可能的讨好姐夫和前妻的女儿,这是带有很大目的和功利性的。目的达到,女儿整天要和玉秀在一起,玉秀在饭桌上,就突然对姐夫说:“姐夫,我留在这里,伺候你们呗”这个镇革委会副主任随声附和了一句:“为人民服务”。这话太冷,也太没有水平。
你们想想,小姨子想留在乡镇,想寄宿在姐姐姐夫家。而当家的姐夫却回了句:“为人民服务”。这个细节,惊到了我。人的目的性,很强,人在很多时候,喜欢说大话、空话,来表示不同意也不认可。这样的处事哲学,很奇怪,但它就原生生的在小说里摆了进去。
小说和生活是有交集的,读小说,更多的时候,是这些细节让我抓狂,也让我更加了解世事。没有啥子,装糊涂,成了一种文化,小说家成了发现者和创造者。其实生活中,早已经不知道遇见了多少次。好话,都会说,都说的溜溜的,到了该一二一的时候,应该是一或者二,而大多数时候,都鬼使神差的选择溜溜滴话。相安无事,各有各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也不能不说,读小说,就是为了读这些阴暗的东西,读这些人性可怕的东西,这样才会和思想和现实有所链接,从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很多时候,小说,很多人不愿意去读,觉得没有意思。其实小说里,特别是经典小说里,有数不清的阴暗,也有数不清的奋斗,更有数不清的苦难。难道这不是生活的本质吗?哪里有人能逃脱,自圆其说的谎言,或者说应付差事的怜悯,或者明哲自保的虚伪,那都是不切实际的。赞美的反面就是揭露,揭露的目的,是让读者宽容。懂得宽容,才懂得慈悲,这话我信,没毛病。
《玉米》不知道有多好,但我知道写作真的是一群怪人做的事情,深挖洞,广积粮后的呈现。每一代作家,大概都是从写作这个苦闷的事情中,开始打开自己,把自己真实而真诚的表达出来,作品是他们对生活的爱和恨,而读者是评论者,也是生活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