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达克效应”,就是人们在互相比较的时候,总喜欢用自己的强项去推测别人的强项,所以,常常自视甚高。同样的道理,很多创新活动被评价的时候,也是被人从传统的角度去品头论足。
案例:微软的创新窘境
微软在经历操作系统时代的辉煌后,迅速壮大。但是在2005年之后,微软在高科技行业的领先优势一点点在丧失,危机逐渐积累。
人们突然发现,在微软主营业务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之外,它在网络业务上的一系列投资都以亏损结束。在很多领域,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比如:
微软在98年进入MSN搜索引擎,同年google成立,但MSN早已关门。
微软在98年最早进入电子书阅读器领域,时间甚至比Amazon的Kindle早了9年,但是后来的电子书都是用的Google的Android系统,而没有人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
同年,微软布局的还有车用电脑领域,推出车用电脑操作系统AutoPC,但是在今天自动驾驶的大市场里,早已没有微软的身影。
电视、平板电脑、手机,这些都是微软战略布局的重点。微软在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智能电视领域;2002年正式进入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领域;2002年正式进入平板电脑领域。但是这些在今天的结局可想而知。
在线上领域,微软也是动作频频。2004年进入网络电影领域。在2005年Facebook推出一年之后,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平台Wallop,但是三年之后该业务停止运营。
以上种种。
微软为什么会在这样多的领域里面,不断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后导致不良的运行效果呢?很多业界人士给出了很多结论。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在于微软的管理控制体制,它的运作逻辑已经不适合管理创业型企业,它缺少必要的灵活性。
微软的计划经济
微软也是从车库出身,但当它走向一家大型公司之后,迅速建立了管理规范。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让微软有了严格的运作纪律,但同时也让它失去了必要的灵活性,缺少了当今创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运营文化。
微软就是最严格的计划经济。
微软引入据说是宝洁的计划管理和预算管理方法,并且走的更过。微软有一个部门,在全球进行市场调查和数字分析。工作细到一个业务人员的客户满意度下降,都可以通过数字发现出来。然后公司的计划部门就根据这些数字来制定计划,按照财务年度设定目标,然后与业绩考核、激励政策紧密挂钩。
微软的经理人们会按照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收到业绩考核报告。全部都是各项指标、目标已经完成情况的数据。大指标被拆解为小指标,不合格的指标在报告上会显示为红色。如果完成了指标,下面会有更高的目标在等待去突破,如果严重完不成指标,就要走人。
创新者的计划
新创业的企业,多数都不适合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如果一个企业的氛围里面、文化里面,都是指标的观念、考核的思想,所有人都在为销售、利润这些传统指标而战的话,就会忽视消费者体验,忽视技术创新【资源的有限性与精力的有限性等带来的必然性】,对于创新型企业,就是致命的问题。
对那些被收购的企业来说,微软考核的,都不是个性化指标,而是成型公司的指标逻辑,而经理人也在意计划部门的人员怎么看企业,判断企业。
对于在新的行业,有创业性质的企业,打法多数都没有成型,在这个时候,计划性就比不上适应性更重要。团队需要更关注市场变化,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关注对于客户的理解。这需要一整套的与传统战略方式、传统计划方式不同的管理哲学和运作方式。
对于创新型企业,不要过度重视销售额,关注利润这些传统的财务指标,而应该把重心放在另外两个方面:
1. 满足客户需求的状况是不是显著改善;
2. 就是公司现金流的状况是不是稳定并且处于健康状态。
另外,对于创新型企业,很多重要的指标都是非财务的,如果进行计划管理,一定要想办法把非财务指标明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