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追寻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有些人深受生存之苦,有些人深受生存意义之苦。在社会规范下,大家都有着各自的圈地,圈可大可小,自由也可大可小。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轨道中,来自心与心,本性与本性之间的能量交换,珍贵和稀少。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社会约定成俗的成功标准来规范其人生之路,但大部分人都是,所以受困于标准,受困于制度。我们都有责任善待自己,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善待这个世界,但是大部分都不是,我们失去自主性,只为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照顾不好身体,照顾不好精神。
这些标准来自于期望,我们背负着一代人的期望负重前行,又要为下一代的期望马不停蹄。总有一些痛苦喷涌而出,发现那是缺乏自主性,少一些心甘情愿。大时代背景下的影响,小时代背景下的传承,无一不是在做符合期待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很简单,放弃期待就好。放弃对身边人的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处境,只能各自负责,我们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相爱的两个人也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接纳理解和尊重,抑或是互相满足了对方深深的依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治愈。但是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独立,又能给对方所需或精进,又或彼此补全,让彼此变得更好。
有时候跟老师上课时讨论情绪,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人平静,有些人激烈,老师是学习精分的,习惯性去分析原生家庭。让我想起来一种年少的思维模式,我也会这样,总有一些事情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去激起我内心反应,让我失控,可能是恐惧,可能是害怕,一不小心就坠入的年少的心理模式。这种关系的类似情景,可能不是那么一一对应,但是会是一样的情绪反应。这种模式很难消除,但是可以觉察并抽离。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土地的环境是舒适和安逸的,但是都是一种狭隘而肤浅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总是有太多人扎根于大地,很少有人谈论天空,我也在思考前半生和后半生的活法,人前半生为现实生活的自我价值而奔波,为他人付出和尽责,后半生应该留出时间静心修行,为死亡做准备,老去有两种,一种是渐渐腐烂,一种是日夜凝聚精华。我也希望生活如同这般描述。前半生和后半生,但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去践行这种活法,应该承担什么才能有这样的选择。一直会去思考……前半生尽力去经历,经历一些事情,感受一些事情,学习一些事情,体会一些事情,后半生才能坦然,淡定,镇静,努力,平静和能够承担
愿意去当一个写作者,需要有很强大的输入,可以上课,可以交友,可以看书。但是不会简单的阐述叠加一些精美的词语去罗列,会去讨论生命内在的美好,那种力量很震撼。上课是一种快的模式,老师把观念分享并解读,那是一种对于别人的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看书则不一样,是一种缓慢的交流,但是需要这样,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立马出现答案,但是都会有顺其自热的认知。需要打破旧有的认知模式去经历实践出新的认知模式,像是重生。就像庆山所说,用生命经验和认知去和文字相互验证,然后输出感受,我们都在走一条路,一条坦诚诚见的路。
写作也会变。因为那是一种经历认知的输出,经历认知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