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要出门上班,正在默思要穿哪双鞋来搭今日份衣服,我女儿屁颠屁颠地跑来,带着每当我下班回来就给我拿好拖鞋的气势,拿出了一双我的鞋,霸道总裁般地安排“妈妈,今天你穿这双”,“谢谢宝贝,但是为什么是这双呢?”,“因为和我一样,好看,我们一样”。
啧,那一刻,心里有点复杂, 很开心,很惊喜,也有点小忧伤。我家有女初长成,2岁了,时间从不给任何人特殊待遇,时光流逝,于谁而言都不例外。我即将奔三,年龄渐增,而她也已不是在我怀里嗷嗷待哺,只会哇哇哭的小宝宝,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岁月是神偷。
好像昨天我还在学校即将毕业,今天我就有个可以给我参考意见,甚至能够安排我穿搭的贴心“小姐妹“了。真的,短短地一瞬,涌现无限感慨。
我第一次当妈,在刚刚好的年纪,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可事实上,避不开永恒的话题:如何当好妈妈,这个神圣又普通的终身“岗位“,一旦上岗,没得选择,没得退缩。有时我在想,我也还只是我妈妈的孩子不是吗?我似乎都还不懂得怎么当一个好女儿。
我和我妈妈之间,有着既定的历史原因。从小基本没怎么生活在一起,开始是为生计,断奶后我就成为了地道的留守儿童,身边长期只有爷爷奶奶的陪伴,爸爸妈妈是什么存在,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有点触不可及的陌生。后来,家里不幸出现过变故,我依然是和爷爷奶奶待一块,而妈妈,则是辗转在不同地方,即便后面定下来了,也因为我日渐长大,出外求学而更没有什么机会相处在一起。
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有种莫名难填补的疏远,和岁月无情刮擦的不亲密。她从头到尾没有到过我所在的任何一个学校,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家长会,甚至大学远赴报道,也是爷爷奶奶的陪伴。她总是在幕后当一个随时等待女儿“提款“的银行;而我,一周打个电话或者微信视频已是很好的表现,这还是在我结婚成为母亲后比较有良心的做法,从小到大,基本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或者伤心事,她从来也不是我的首选倾诉对象。很显然,我和她都能感觉得到我们之间的这份让人尴尬和难过的隔阂。
龙应台在《有效期内才是父母》中说到:“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小孩儿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回收了”。我想,我和妈妈之间本该有的甜蜜,掺杂了太多人为的不可抗因素,有着难以跨越的历史鸿沟,纵然想要修复,却也无法回归最原始的亲密关系。
我一直觉得,我不懂该怎么当一个好女儿,就好像,其实我妈妈也不懂该如何当一个好妈妈,我们似乎有“爱无能”的病症,似乎在后来地相互努力下,也只能治标不治本。于是,在我自己有了女儿后,我也会时常在思考,我是否能胜任一个妈妈的角色。
于是,陆续开始阅读育儿相关的书籍,不断地求知让我心有所安慰和依附。
读《爱和自由》,书中这句“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让我明白,做一个妈妈,给予孩子的爱要足够包容,如阳光普照大地。
读《养育女孩(成长版)》,让我知道,要慢慢去爱,帮助女孩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教会交友技巧,引导女孩拥有健康的身心;点燃兴趣的火花,助力女孩活出绚丽人生。
读《为何家会伤人》,让我意识到,我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缺失,原因是有迹可循的,我们间的严重分离是重大原因,也许谁也不能怪谁,过去无法更改,起点没得选择,我想我能做的,是更好地关注我女儿的成长,并尽可能地在余生学会多爱我的妈妈。
读《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让我对“情感引导”的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我得多点耐心,注意自己的言行,才能更好地做一个避免愚蠢的妈妈。
……
未完待续,正如时代不会抛弃一个爱学习的人,孩子也不会无视一个由内而外散发真诚母爱的妈妈,不是吗?
女儿这两天突然会隔三差五地蹦出一句家乡话:“哇母喂”,意思是我的母亲啊,应该是她奶奶有说过,她小脑袋瓜记住了,在某一时刻蹦出来,并且觉得很好玩,说一次,自己笑一次。
我们都觉得应该是婆婆教她的,或者有说过,因为一般只有她会对我女儿说家乡话,我们一般都讲的普通话。
然而婆婆突然回复的这一句话,让我瞬间很有触动,她说“傻孩子,奶奶都没有妈妈了,怎么会讲这句”。
是的,她的母亲在去年大过年的时候,她生日的那天走了。从今往后,她在这个世上,当她儿子的妈妈,当孙女的奶奶,唯独,再也没有自己的妈妈了。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父母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需要不断地学习。我的妈妈当年也是迫于无奈,想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她给了我生命的开始,却没法在这过程尽力陪伴,虽然彼此都有缺憾,却实在不能轻易地去怪罪她,她也是从一个少女突然间成为了为人母,时间没有给予她充分的学习机会,稍纵即逝,我想她的心里,该有莫大的遗憾和无助。
或许我还应该感谢她,让我意识到,妈妈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我是在情感上艰难地走过一段路,但有幸也良好地发展至今。我想我有前车之鉴,有不断地探索,会在未来更加注意发展我和我女儿的亲密关系,也许这就叫“因祸得福”。